犯罪心理|李玫瑾: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假聪明”,蒙蔽父母的同时也误了自己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是“小天才”“小机灵鬼儿”,盼望着自己的孩子天赋异禀,聪明伶俐。
但聪明和聪明也不同,有的孩子是“真聪明”,懂事乖巧,让家长又骄傲又省心,但有的孩子却是“假聪明”,小时蒙蔽父母,时间长了害了自己还不自知。
如果家长不能从小分辨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长大后一事无成不说,可怕的是误入歧途,走上邪路。
文章插图
女儿小时候就爱恃强凌弱,父母却认为是天赋,最终酿成恶果
有个朋友的女儿乐乐,从小长得高挑漂亮,家里很是宠爱,养成一副大小姐脾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主病”。
进入小学后,乐乐也享受众星捧月的快感,用大方的零花钱吸引了一大帮的小朋友,组成了所谓的小团体,要是有小朋友不顺她的心意,乐乐就带着她的小团体排挤他人,恃强凌弱。
班主任找过朋友说起乐乐的情况,朋友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还觉得乐乐这是有当领导的天赋,组织能力强,将来一定能够干成一番事业不受制于人。
文章插图
久而久之,乐乐越来越强势霸道,升入初中后更是发展成校园霸凌中的一员,险些被开除,因为要维持小团体成员的推捧需要零用钱,乐乐甚至从爸爸妈妈那偷钱。
进入高中后,这些情况变本加厉,乐乐因为聚众斗殴被学校开除。朋友为此以泪洗面,直言自己太后悔了,没有从小正确教育乐乐,酿成今天的恶果。
其实乐乐小时候,就有很多人提醒过朋友,应该教育乐乐不要这么霸道,但朋友始终认为这是乐乐天赋异禀有领导才能,聪明精明,还经常给她讲一些名人离经叛道的故事,没有管束。
文章插图
没想到乐乐并不是真的有当领导的才能,反而自傲自大,以自我为中心,最后把自己害得很惨。
李玫瑾: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假聪明”,蒙蔽父母的同时也误了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深的,却也最容易当局者迷,看不清自己的孩子真正的问题。
我国著名的犯罪心理专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通过不断地分析和对犯罪心理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罪犯从小就有了端倪,养成一些恶劣的坏习惯,又没有受到正确引导,最终导致他们走上了违法犯罪这条道路。
文章插图
李玫瑾教授一直呼吁:家长要抓住孩子早期教育的关键时期,识别孩子的真实想法,看透孩子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
有些孩子有点小聪明,外向又嘴甜,发现甜言蜜语可以哄得老师的夸奖,父母的奖励,亲戚朋友的小礼物,尝到了甜头更爱油嘴滑舌,投机取巧。长大后,没有学本事的心思,一心想像小时候一样靠着溜须拍马前进。
但这样的假聪明就像稀松的一盘沙,风一吹就散了,成不了气候,而有些孩子比较内向,也比较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有真本领傍身,干什么成什么。
文章插图
学会辨别孩子的内心,是家长们要学会的重要一课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喜欢认真听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讲座,因为她讲的很多道理,都不是空话,而是根据真实事件推敲而来的,也就是我们说的“血的教训”。
她曾在一次讲座中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假聪明”,蒙蔽父母的同时也误了自己。真正的聪明,应该是宽容、善良的,行正道,做正事,不搞旁门左道,这样的孩子心眼明正,长大后也不能不被眼前蝇头小利迷惑。
聪明孩子能够控制情绪、解决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避开问题。懂得控制自己的脾气的孩子是真聪明,他们知道乱发脾气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应该求助该求助的人。
文章插图
育儿路上,没有一件事是小事。有些家长只知道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兴趣班,却把管教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全权交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机会,给了孩子耍心机的可乘之机。
【一】立好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必须从小给孩子立下界限的概念,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一定要说清楚。比如有的孩子好说谎,有的孩子会拿父母的钱,更有的孩子一言不合就打其他小朋友,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没有在他们心中,立下分明的界线。
- 心理学家|被孩子主动喜欢的妈妈有啥特征心理学家做好三件事,你也能行
- 家长|宝宝这4种行为,可能是心理问题,家长千万不要暴力解决
- 别人|李玫瑾:“穷人家的孩子”特征明显,根本藏不住!
- 青少|这三个因素是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 差距|李玫瑾:“经常挨打”和“没挨过打”的孩子,20年后差距明显
- 妈妈|“妈妈,你批评我吧”,熊孩子突然“转性”,只因“心理制裁”
- 衣服|李玫瑾:不要给女儿打扮得太“精致”,别不信,是为孩子好
- 逃离|为什么孩子想逃离父母心理学这是边界感缺失的表现
- 发育|哈佛心理学教授:大脑发育高峰期只有三个,为了孩子至少抓住一次
- 心理上|李玫瑾:养育男孩,家长在这3件事上越“舍得”,孩子越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