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部头”到数字化平台 辞书App带来了什么( 三 )


孙玉文:守正创新既是一个继承发展的问题 , 也是一个学养学风问题 。 相较于目前的数字化工具书 , 传统工具书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基础性、严谨性、权威性 。 要想保持这一优势 , 传统工具书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编写、修订质量 。 这就要求编写者和修订者认真对待传统 , 不断完善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 全面深入地搜集、整理材料 , 同时善于进行学术碰撞 , 在碰撞中察纳雅言 , 从而得出精确结论 。
余桂林:网络辞典通行 , 人人都是用户 , 同时也是原创者 , 每个人可以根据个人掌握的知识编纂词条 。 然而 , 这样编纂出来的工具书尽管具有词汇量大、即时更新、查找方便、免费获取的特点 , 但内容良莠不齐、结构杂乱无章、信息庞杂无序 , 很难成为信息获取的权威依据、知识学习的源头 。
传统工具书由专业人士编纂 , 内容自成体系且与时俱进 , 一版一版地修订 , 不断吸收科技新成就、学术新观点、文明新发展 , 是知识生产、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 。 因此 , 记录、整理、归纳、传播权威规范且成体系的知识内容 , 是传统工具书编纂必须坚守的准则 。 在此基础上 , 利用新技术扩大传统工具书的使用功能和使用范围 , 提供更便捷、增值的知识服务 , 是传统工具书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 这样推出的工具书 , 是立体化、全方位的融媒体形式 , 线下是科学、严谨的纸质工具书 , 线上则是准确、系统、便捷、高效的知识服务平台 。
李宇明:现在的年轻人对网络阅读有很高依赖性 , 信息获取碎片化 。 为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习惯 , 传统辞书不能高高在上 , 必须朝融媒体方向发展 。 这种发展首先要“守正” , 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增强自身内容的权威性 。 互联网是一个大数据库 , 但并不是一部合格的“大辞书”;它具有大数据的优越性 , 但同时也有“数据偏见” 。 特别是利用各种算法形成的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 , 随之产生了“信息回音壁”或“信息茧房” , 在一定意义上违背了互联网广开听路的初衷 , 无形中促使用户形成了“信息偏见” 。 为了打破这种偏见 , 代表人类大脑优势的、经过规范编纂的传统辞书内容 , 更加显得不可缺少 。
发展就是创新 。 这种创新需要站在文化前沿和技术前沿 , “唯新是举”;需要根据我国辞书实践经验、网络知识产品特性 , 制定网络辞书的规范标准;需要有容错意识和纠错制度 , 不能让创新停留在口头;要尽快完善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确保网络辞书或融媒辞书的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
【从“大部头”到数字化平台 辞书App带来了什么】(李宇明 ,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辞书学会会长; 孙玉文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章宜华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余桂林 , 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