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部头”到数字化平台 辞书App带来了什么

2019-09-16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胜 杜羽 王斯敏 蒋新军 岳佳仪 成亚倩
近日 , 中国第一部规范性的语文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推出App版本 , 厚重的“大部头”工具书变成了手机上的一个小应用 , 很快以其实用性、便捷性、创新性广受欢迎 。 互联网时代 , 权威辞书等传统工具书的“数字化转身”有何难点?将给使用者带来哪些便利?专家为您解答 。
从“大部头”到数字化平台 辞书App带来了什么文章插图
一位读者在对比《现代汉语词典》纸质版和App版 。 图片来源:光明图片 杨震摄
1.工具书数字化 是大势所趋
光明智库:数字出版技术日新月异 , 互联网查询越来越便利 , 传统工具书的境遇如何?还有哪些辞书像《现代汉语词典》这样 , 转向互联网应用?
章宜华:当前传统工具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发生了很大变化 。 在线阅读和移动终端阅读成为许多人的读书常态;网络新闻、网络小说成为很多人的兴趣所在 。 这种改变自然导致查阅习惯和方式的改变 , 大多数人不再去查阅纸质词典 , 而是选择更为便捷的网络检索 , 特别是大学生群体 。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传统纸质词典的市场认可程度 。
李宇明: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工具书的编纂提供了新技术 , 为其出版提供了电子载体 。 这促使传统工具书的编纂、出版、再版、发行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 面对这些变化 , 辞书界一直在积极适应 。 学界及时研究、介绍国际辞书界的信息化动向 , 探讨我国辞书信息化的发展路径 。 中国辞书学会2001年便成立了辞书编纂现代化技术专业委员会 , 着力推进传统辞书向融媒辞书方向发展 。 辞书业界也做出大量探索 , 新版《辞海》和《汉语大词典》已准备好了电子版 。 商务印书馆已推出并运行了《新华字典》App , 最近又推出了《现代汉语词典》App 。
余桂林:如今 , 一些大部头查考型工具书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 但一些学习型、规范型工具书 , 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 其纸质图书仍是广大学习者案头常备工具书 , 这些辞书一直都保持着比较高位的纸质书销量 。 为了让读者使用更便捷、扩大词典的学习功能 , 出版方近年来陆续推出词典的应用程序 , 纸质版和移动网络版并行 , 反响很好 。 例如近期发布的《现代汉语词典》App , 就开发了很有特色的“智能词典助手” , 提供快捷查询和学习功能 , 如词语辨析、近义反义词、词语/成语接龙、组词、部首、笔顺等拓展学习的板块 。
2.并非纸质内容简单移植 , 而是提供配套的知识服务
光明智库:目前 , 权威的工具书应用软件还不是很多 , 是客观条件限制还是主观动力不足?在转向互联网应用时 , 传统辞书遇到哪些难点和瓶颈?
余桂林:客观上 , 工具书应用程序并不仅仅是将纸质内容简单移植到网络或电子设备上 , 而是增加了跟原有知识相关联的新内容 , 以及与内容匹配的音频、视频、动画等新形式 , 需要配套的知识服务 , 形成一个大的资源库、知识库 , 这都不是短期内能建设出来的 , 需要投入相当长时间和大量开发费用 。 主观上 , 很多网友对在线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 , 习惯于享用免费的知识服务 , 导致传统出版单位缺乏动力开发在线工具书产品;加之不少内容需要新技术的支持 , 这些新技术多数都不是传统出版业所擅长的 , 使传统出版单位产生畏惧心理 , 不想也不敢投身其中 。
李宇明:传统工具书虽然也做了一些“上网”准备 , 但在实际营销中仍以纸质书为主 , 仿佛具有较大“惰性” 。 在我看来 , 形成这种“惰性”的原因有四点:纸媒辞书销量尚可 , 能够养活人 。 许多机构需要保有一定数量的工具书 , 面向基础教育的学生辞书仍是辞书商人的宠儿;传统辞书的编纂者不熟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出版者缺乏现代信息技术团队;网络辞书盈利的先例还不多 , 传统辞书人不敢轻易离开自己的主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
章宜华:个人认为 ,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对网络辞书的重要性缺乏战略认识 , 对传统辞书的生存状态缺少忧患意识;同时 , 由于对网络辞书的深入研究不足 , 致使对适应融媒体时代的网络辞书在技术层面的结构框架、知识分布和组织形式等缺乏必要了解 。 事实上 , 传统辞书向网络辞书转型 , 并不是简单地把纸质文本转换成电子文本 , 现在有些出版社的词典App就停留在这种初级状况 , 这不是真正的网络辞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