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部头”到数字化平台 辞书App带来了什么( 二 )


在转型前 , 要弄明白传统辞书与网络辞书的主要不同:其一 , 文本性质不同 。 传统辞书是平面文本 , 网络或数字辞书是多媒体或多模态文本;其二 , 文本内容和知识结构不同 。 传统辞书主要是文字释义 , 图片是释义的附加信息 。 而在网络辞书中 , 音频和视频将是释义的重要形式 , “视触觉”是其重要功能;其三 , 文本结构不同 。 传统辞书的知识项是在平面媒体上线性排列的 , 而网络辞书则是按数据库结构存储的——同一词条的信息项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 , 并做特征标注;其四 , 辞书的规模和类型划分不同 , 传统辞书有较严格的类型划分和篇幅限制 , 而网络辞书没有规模制约 , 是规模化、综合化、系统化的辞书 。
孙玉文:开发传统工具书的应用软件 , 首先要确定什么是权威工具书、该优先开发哪些权威工具书?尤其是今人所编的工具书 , 如何确定其权威性 , 需要费一番苦心 , 需要开发者有极强的洞察力和极高的道德水准 , 不能搞夹带 , 不能滥竽充数、以次充好 。
在我看来 , 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传统辞书在转向互联网应用时需注重的难点 。 科学性 , 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忠实于辞书的固有内容 , 争取不走样 , 没有讹、脱、衍、倒 , 更不能改动传统辞书的原文;实用性 , 就是要借助数字化手段 , 便捷地发挥传统辞书多方面的检索功能 。 这就要求开发者对投入的人力合理布局 , 对具体辞书积累具有深厚、全面的学养;同时应建立一套程序对数字化辞书进行细致核校 , 谨慎细心 , 一丝不苟 , 争取不出差错;还需要有一定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和开发视野 , 尽可能设计多样化功能 , 满足用户的多方面需求 。
3.有用+好用 , 为人们掌握知识提供便捷可靠的通道
光明智库:传统工具书转向互联网应用 , 对人们的网络阅读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让数字化转型的工具书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
李宇明:辞书是通过词条的方式来解释世界的社会文化工程 。 它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 , 服务于人类的知识获取 。 走向网络、融媒体是传统辞书的发展趋势 , 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检索需求和新的文化习惯 。
传统辞书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一是内容具有权威性 。 海量的词条是历史的积淀 , 是专家智慧的汇聚 , 不是剪刀+糨糊拼凑而成 , 不是仅靠计算机进行的机械的数据抓取和整理;二是在使用者的心目中具有权威性 。 很多人虽然平时习惯使用网络查询 , 但若碰上重要事情还是需要查阅纸质辞书 。 正如桥梁两侧的栏杆 , 虽然人们过桥时经常不扶它 , 但它的存在却让过桥者心里更有安全感 。 传统辞书走向互联网 , 甚至发展为融媒辞书 , 便是将原有的“有用”特征叠加了互联网产品的“好用”属性 , “有用+好用” , 便如虎添翼 。
余桂林: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工具书最终呈现和应用的一种方式 , 而工具书内容本身的质量和水准 , 是它为大家所接受和喜爱的首要基础 。 工具书App的推出 , 让人们在地铁上、在出差途中、在外出旅行时 , 都可以借助手机查考权威的知识内容 , 而不必背着一部大砖头似的词典 。 此外 , 工具书App还可以作为电子图书的嵌入产品 , 附着在移动阅读内容当中 , 即读即查 , 即查即会 , 阅读中碰到不会读、不了解的词语 , 点击它就可跳转到词典当中查询、学习 , 这为人们增长知识提供了一条便捷可靠的通道 。
孙玉文:传统工具书转向互联网应用是必然趋势 。 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 , 工具书的互联网应用将有更广阔的前景 。 我们应该积极迎接这种数字化转型的到来 , 要高度重视数字化工具书的建设 , 认真比较现阶段传统工具书和数字化工具书的优劣 , 充分吸收传统工具书在阅读、检索方面的优势 , 反映到数字化工具书当中 , 改进数字化手段 。
需要注意的是 , 过去人们只使用传统工具书 , 现在变成了传统工具书和数字化工具书并重 , 甚至有人基本上只使用数字化工具书 。 现阶段 , 只使用数字化工具书是有缺陷的 。 毋庸讳言 , 有的数字化工具书制作比较粗糙 , 不能反映传统工具书的精髓 , 甚至某些新编的数字化工具书知识性错误较多 。 如果只利用这样的工具书去做学问 , 不去核对权威的纸质工具书 , 不多方求证 , 这样做出的学问必然会荒腔走板 。
4.守正创新:在保持内容权威的基础上增强上网查找的规范性
光明智库:在数字化转型中 , 传统工具书应如何平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