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如何从“创造性破坏”转为“创造性建设”?( 二 )


《新普惠经济》这本书里谈到了数字技术的种种创造性建设 , 比如促进了基于平台的协作 , 打破了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界限;数字信息的生成和共享 , 使人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更复杂的文明;人们在技术的帮助下 , 拥有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 能更好的使用材料能源和信息 。
在我看来 , 这种“创造性建设”说一天一夜也说不完 , 但最核心的要义 , 不妨归结为三个关键词:效率 , 增长与普惠 。
效率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 从长城上的烽火台点燃烟火传输信息到电报、电话、互联网 , 从人类学会驯养马匹做交通工具到发明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航天器 , 所有这些技术的升级最直接的“创造性建设”就是提升效率 。
数字技术也不例外 。 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聚合式资讯平台提升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微博、微信提升了社交的效率;电商购物平台提升了购物的效率;数字化工作平台提升了产业协作的效率和人财物事审批的效率……
效率提升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加快增长 。 一个电商双11就可以创造数千亿的成交额 , 一个数字化平台一年创造的交易额甚至超过一些国家一年的GDP , 一个头部电商主播直播间一晚上销售额接近10亿 , 这在数字化技术出现之前完全不可想象 。
还有许多增长可能未必能反映在GDP统计数据中 , 但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 比如网上大量免费的资讯产品 , 免费的音乐和视频产品 , 免费的地图导航服务 , 免费的线上医学知识、法律知识、旅行指南……这些都让人们的福利得到了增长 。
数字技术如何从“创造性破坏”转为“创造性建设”?文章插图
但从历史上来看 , 并非所有的增长都是均衡的、普惠的 , 而数字技术与其他技术有所不同的地方 , 就在于它更有希望带来普惠性增长 , 为贫穷的人、边远地区的人、妇女创造就业和增收的机会 。
《新普惠经济》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叫沙集镇的地方 , 一个被互联网改变的乡村 , 总人口不到7万 , 却拥有超过1.6万个家具制造网点 , 2017年家具销售额达到90亿元 , 占全国家具总销售额的3.2% 。
这一切的发生只是来自于一个偶然 , 一个回村的大学生买了一台台式电脑 , 开起了家具网店 ,成为了百万富翁 。 他的成功立刻激励了周围的乡亲 , 人们纷纷模仿 , 做起了电商生意 , 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家具集群 , 大大提升了村民的收入 , 推动了普惠性增长 。
【数字技术如何从“创造性破坏”转为“创造性建设”?】03 与其忧心忡忡 , 不如“创造性建设”
显然 , 数字化技术是带有两面性的 , 一方面带来了创造性破坏 , 另一方面也在进行创造性建设 。
不管是创造性破坏 , 还是创造性建设 , 如果纯粹从经济和市场规律的角度来看 , 就像自然界新陈代谢、物竞天择一样 , 本是常态 , 不值得大惊小怪 。
相反 , 为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低效率的岗位硬性的去扶持 , 反倒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 英国历史上就发生过对纺织品征收重税 , 以保护传统手工业者的情况 。
在熊彼特眼里 , 创造性破坏再正常不过 , 它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所在 , 一轮轮创新带来的经济发展 , 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景气周期 。
但如果从政治学、社会学和普惠增长的角度来看 , 完全听命于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 并不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和整体利益 。 就像约翰·多恩那首诗写的 ,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 ,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 ”
如果完全不考虑新技术带来的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 , 极可能会引发社会的骚乱和不稳定 , 秩序受到冲击 , 安全遭受威胁 , 财产无法保障 , 最终会伤及所有人的利益 。
所以 , 不管是政治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还是科学家 , 都理应考虑如何通过政策、法律、经济调节或技术手段 , 将创造性破坏的负面冲击尽可能降到可接受的程度 , 想办法推动普惠性增长 。
《新普惠经济》这本书里用了专门的章节来讨论如何理解和应对数字技术对就业、竞争、平等和个人隐私保护的潜在不利影响 , 以及由此引发的普遍担忧 。
关于失业问题 , 这本书提出 , 数字技术的创造性破坏势必会淘汰一些人力和物质资本 , 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 , 帮助人们学习必要的技能 , 从事报酬更高的新工作 , 受影响的家庭就会遭受重创 , 因此必须要研究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如何构建能适应技术变革的人力资本 , 即重塑教育和培训系统 。 尤其是新兴国家要有所准备 , 尽早通过正规教育和培训来开发人力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