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滴滴、顺丰、钉钉、闲鱼并不是一个好名字?


为什么滴滴、顺丰、钉钉、闲鱼并不是一个好名字?文章插图
先说结论:我并不是针对滴滴、闲鱼、钉钉和顺丰 , 我是说——所有带谐音或者多音的名字都不是好名字 。
现在这些名字都已经是知名产品了 , 但请记住 , 在它们诞生的早期 , 人们在一开始听到这些名字去搜索的根本不是它们 , 而更大可能是“嘀嘀”、“咸鱼”、“丁丁”和“顺风” 。
而要纠正这些自然的结果 , 这些产品所付出的成本历来都被忽视 。
谐音取名是取名届一个重要流派 , 很多品牌还为这种“独特”、“双关”的名字沾沾自喜 , 但从传播和转化效率的角度 , 这个极其低效的取名方法 。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会增加传播成本 。
1一个产品 , 无论是互联网产品还是实物产品 , 其被广泛接受的前提是广泛传播 , 而在传播的过程中口头表达和搜索都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环节 。
在“注意--兴趣--搜索--购买-分享”这一模型中 , 能够搜索的前提是知道输入什么 , 而多音字或谐音字直接的缺点就是“听到之后无法搜索” 。
忠诚用户兴冲冲地安利你的产品 , 但被安利的人听到后却并不知道他说的具体是什么 , 需要二次确认 , 传播成本陡然增加 。
这种弊端在长期以来很大程度上被业界所忽视 。
要知道 , 即便这个传播成本只增加10% , 那就意味着推广费用增加10% , 而这本是可以完全避免的 。
2我们来看两个改名的案例——
滴滴打车开始的时候并不叫滴滴 , 而是叫嘀嘀 , 2014年5月 , 滴滴才正式从嘀嘀更名为“滴滴” 。
那么 , 它为什么要更名呢?
直接原因是被一家叫妙影电子杭州公司告了 , 妙影电子是一家智能交通系统软件开发公司 , 其核心产品就包括打车软件 , 该公司早在2011年3月22日就向商标局申请了“嘀嘀”的商标 , 并于2012年5月21日注册成功 , 早于滴滴的诞生 。
这本是一个常见的商标案件 , 但滴滴的改名过程很有意思:
以当时程维的决心和打法 , 把嘀嘀这个商标买下来肯定也是当时的一个选项 , 但最后为什么改成滴滴呢?
因为程维从数据的角度发现 , 约有30%的媒体和70%的用户将嘀嘀写成滴滴 , 于是程维顺势而为 , 将嘀嘀改名为“滴滴” 。
3无独有偶 , 旅游网站马蜂窝也经历过改名过程 。
在诞生时 , 它的名字叫“蚂蜂窝” , 而“蚂蜂”其实是一个并不存在的词 , 或许是“蚂蚁”和“蜜蜂”的合体 , 总之就是当时创始人头脑发热 , 就看上这三个字了 。
结果这个并不存在的词必然在产品发展的各个环节都会存在障碍 , 从广告到SEO、从搜索到ASO 。
因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在输入法里输入“mafengwo”出来的结果必然是“马蜂窝” , 而要从“马蜂窝”变成“蚂蜂窝”则意味着要切换两次文字选择 。
马蜂窝有多少用户就意味着有多少用户克服了这个成本 , 而那些没能克服这个障碍的流失用户 , 并不会告诉公司——“噢 , 对不起 , 我因为你的名字太奇葩 , 流失了” 。
终于 , 2018年2月6日 , 蚂蜂窝更名为马蜂窝了 , 而这距离马蜂窝诞生已经12年了 , 尽管更名的公开信写的非常文艺 , 但我看下来的直观感受就是——“我们以前很傻X , 现在我们改了!”
我自己也有切身的经历:我2009年念书的时候第一次用顺丰 , 当时同学强烈推荐说 , 想要寄的快可以用顺丰 , 第二天就能到 。
彼时PC还是主流平台 , 我自然地在百度里输入”顺风快递“ , 百度的结果尽管是经过SEO的”顺丰“排在第一 , 但我当时一定要给我的同学打个电话 , 确认一下他说的顺风其实就是顺丰 。
这就是新用户的获取成本 。
顺丰 , 我当年那个电话费能报了么?
4多音谐音名字另一个弊端就是在语音场景下的识别率低 , 即机器并不能识别的你的名字 。
而今天的确定性趋势就是:语音平台的重要性在提高——
1.智能音箱的出货量在过去三年以每年超过70%的速度在高速增长 ,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数据 , 2019年全球出货量高达1.47亿台 , 是消费电子行业增长最快的主流细分赛道之一 , 无论是国际巨头苹果、谷歌、亚马逊 , 还是国内巨头阿里、华为、小米、腾讯、百度等都在重兵投入 。
2.另一个快速崛起的语音场景则是智能车载系统 , 公共场合的语音交互的确存在不少场景问题 , 但车载语音场景非常人性化的应用赛道 , 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为2.7亿俩、美国为2.5亿俩 , 目前车载语音系统的渗透率还比较低 , 即便渗透率在未来只达到30% , 也是一个极其可观的活跃用户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