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数字阅读
了解最新鲜的股市资讯
------
文章插图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0年年会上表示,我国已建成近70万个5G基站,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1.8亿,这个数字比中国之外的全球加起来的总量还多,基本上是中国之外5G基站总量的2倍多,良好的基础设施促进了许多基于5G的新应用。
中国移动集团政企事业部总经理刘坚最近也公开表示,截至今年9月,中国移动已在全国完成了35万个5G基站的建设项目,在全国340个地市和重点县提供了5G的商用服务,同时打造了100余个全国集团级的5G龙头示范项目,带动了超过两千个省级的区域特色项目。随着5G建设的逐步推进,相关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平治信息是国内领先的移动数字内容及智能终端设备提供商。总体发展方向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市场趋势为导向。公司发展初期就客户电信运营商开展了围绕阅读平台的移动阅读业务、资讯类业务及其他电信增值业务。与三大运营商形成深度合作,依托运营商等渠道实现内容分发,全方位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2019年收购深圳兆能100%股权,公司入局智慧家庭业务,该业务自2019年深圳兆能并表后为公司提供最主要营收贡献,在智慧家庭市场和5G通信市场拓展业务。今年一季度营收增速有所下降,主因疫情影响部分客户订单及收获确认有所延迟。
人口红利带来的流量红利逐步衰减,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增速及产业规模增速在近年也逐步回落。目前中国数字阅读市场也继续表现出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的趋势,随着用户付费意愿持续提升,原创网文网漫是拉动用户付费最主要动力。根据艾瑞咨询2020年的数据,原创网文网漫是用户付费最多的板块,也是付费金额增加最多的板块。随着影视、动漫、游戏等行业对内容需求量逐渐提升,质量要求也同步提升。数字阅读平台多年积累的网络文学IP,成为经历过市场检验,拥有优秀用户基础的重要改编原材料。同时,知名IP打造的爆款产品再次对网络文学IP本身提供热度,共同形成互相促进版权价值提升的良性机制。
【 企业|一个被低估的优质科技企业,业绩兑现能继续涨么?】平治信息在业内率先采用了多团队并行的模式,又称“百足模式”,开展自有阅读站的运营。不断吸纳精英人才,短期内孵化了大批原创阅读内容生产平台,各平台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迅速占领渠道和作者资源。公司通过外部合作的方式持续扩充平台内容资源,与多个移动阅读平台形成合作。公司深耕移动阅读领域,在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快速增长背景下,享受渠道红利,行业进入稳健增长阶段。未来公司有望依托百足+CPS模式不断增强原创内容优势及以微信为主的渠道实力,并通过版权IP的泛娱乐化产品拓宽变现渠道,实现业务稳步增长,为公司业绩筑基。
智慧家庭是指以住宅为平台,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的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家庭生态圈。全球范围内来看,2018年世界智能家庭市场规模约为463亿美元,到2022年有望增长至782亿美元。从国内视角来看,中国智慧家庭市场规模正以每年20%-30%速度增长,智慧家庭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同时,从智能家居角度看,我国智能家居渗透率尚低,增长空间广阔。
2018年,我国智能家居渗透率仅为4.9%,而同期美国的渗透率达到32%。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5G、边云计算、物联网及AI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智慧家庭部件之间的信息传输、算力部署、成本优化及智能化升级等问题。技术的发展带动行业快速增长。政府近年来也就智能家庭行业发布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激励政策。消费者对智能家庭的接受度与需求也进一步提升,未来智能家庭互联平台接入率有望在2022年达到90%。
2019年4月,平治信息收购了深圳兆能讯通51%的股权,开始布局智慧家庭产品及5G通信市场;2020年9月,继续收购深圳兆能剩余49%股权,进一步扩大在智慧家庭及5G通信衍生市场的布局。2020年10月15日,公司公告深圳兆能100%股权收购完成,公司依托深圳兆能智能家庭网关及智能安防产品入局智慧家庭市场,通信板块业务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持续深化5G布局,拓展5G基站、WiFi6和光模块制造业务,根据公司公告,截至2020年8月,深圳兆能在手订单44.73亿元,未执行订单25.41亿元,未来有望为公司持续带来收入及利润增量。
我们认为平治信息以移动阅读业务为基础,百足+CPS模式助力业务稳健成长,公司大力发展的智慧家庭及5G通信业务,将为公司提供后续主要的业绩增量。随着5G技术发展带动智能家居行业快速增长,其低渗透率也意味着空间广阔,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增长。目前营商仍在大力发展5G建设,公司凭借技术领先优势以及其在内容时代积累的资源优势,有望持续强化公司的订单获取能力,未来公司业绩将实现稳健增长。
稿源:(ZAKER生活)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11J2VG2020.html
标题:企业|一个被低估的优质科技企业,业绩兑现能继续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