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质疑90%业务造假,YY直播称浑水不懂直播生态规则( 二 )


浑水报告里提到 , 不少头部主播的打赏用户 , IMEI地址都有关联 , 最后又都连接到YY自己的服务器 。 再加上他们打赏的金额和主播收到的金额不一致 , 浑水据此判断打赏的礼物是被YY回收了 。
这些判断的调查手段是长达一年多的调查和秘密采访 。 浑水披露 , 主要采用两种调研手段 , 一是通过自动化手段收集并研究了1.156亿笔交易记录及宏观数据;二是从财报、账号、秘密实地调查及访谈中获得信息 。
其中 , 浑水尤其对YY平台上四位收入最高的主播、四位付款最多的用户以及对YY生态系统资深成员做了大量采访 , 这些调查结果支持了浑水的结论:他们的礼物收入基本上是假的 。
报告中还提到了欢聚时代对Bigo(海外版YY直播)的收购问题 , Bigo的新加坡母公司在最初4年中更换了三次审计师 , 2016年-2018年 , Bigo连续三年收到审计师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GCO) 。 2019年8月 , 在欢聚时代完成收购几个月后 , Bigo对其2017年的财务状况进行了重大阐述 。
报告称 , Bigo从一开始就存在问题 , 欢聚时代声称从董事长李学凌手中收购了Bigo , 但实质上是欢聚时代创建了Bigo , 而不是李学凌 , 李学凌从交易中直接套现至少1.56亿美元 , 欢聚时代借此虚报利润 。
一位关注直播行业的投资人对《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中国直播行业目前确实存在不少急功近利、夸大繁荣的问题 , 类似公会帮主播刷流量、刷礼物 , 已经成为直播行业的潜规则了 , 行业里的人似乎见怪不怪 。 关于欢聚时代对Bigo的收购问题 , 该投资人的分析是 , 如果欢聚时代想玩资本游戏 , 确实可以“把公司单独拿出去发展 , 之后论证主营业务有强协同 , 再并回来 。 ”
存在即合理?必须“造假”吗?自2015年起 , 直播数据造假的新闻就频繁出现 , 直播平台斗鱼上曾经出现过一个笑话:一个名叫“微笑”的游戏主播某一个节点的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达到13亿人 , 但是当时整个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总数约8亿人 。
造假事件频发 , 一些大型直播平台开始更改“游戏规则” , 用户无法直接看到同时在线观看人数 , 直播间只显示当前热度 , 这个数据综合了观看人数、弹幕人数、送礼人数和金额、涨粉数等等 , 但具体如何计算 , 没有统一标准 , 各直播平台也未公布过 。
数据造假已经成为行业的公开秘密 , 甚至发展成了黑色产业链 。 2018年5月 , 湖北黄冈市罗田县公安局历时12个月 , 破获全国首例网络直播人气外挂案 , 共抓获5名犯罪嫌疑人 。 这家规模较小的流量商在一年时间里 , 通过淘宝售卖 , 为主播提供了上亿人气 , 总获利177万元 。 直播造假的目的 , 是希望营造出热门的“假象” 。 就像一些网红店雇人排队 , 一些用户更愿意点进直播热度更高的直播间 。
为什么要数据造假?一些小主播需要通过刷量 , 来引起公会或MCN公司的注意;还有一些主播需要更高的热度 , 来获得平台的算法推荐 , 能够被更多用户看见;大主播们则需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在直播平台举办的一些活动中 , 公会通过刷热度 , 让主播排名更靠前 , 曝光机会更多 。
主播们的数据造假 , 平台方如果关注 , 可以轻易戳破假象并规范 , 但平台的动力也不是太足 。 主播的热度变高 , 平台方也能从中获益 , 这似乎已经变成恶性循环 。 “行业环境导致的 , 但造假确实是一个价值观问题 , 不造假也能活下去 。 ”一位直播行业人士说道 。
也有投资人和直播行业人士在接受《财经》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撇开欢聚时代的个例不说 , 目前直播行业的数据造假态势有所缓解 。
“目前直播行业格局已经稳定了 , 不像前几年为了抢用户、融资 , 刷数据会比较厉害 。 ”上述直播行业人士表示 。 2019年以后 , 市场格局基本稳定 , 没有新的独立直播平台成立 , 随着虎牙、斗鱼被并入腾讯 , YY直播被百度收购 。 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直播领域已经进入巨头竞争时代 , 数据造假无法给这些平台继续带来新的发展 , 需要考虑的是他们的业务和大平台的协同性 , 进一步将流量转化为营收 , 而不是一味的增加热度 。
百度确定收购YY直播前 , 双方接触时间超过1年 , 一位熟悉百度的投资人告诉《财经》采访人员 , “这么大笔的交易 , 百度一定会认真审查各个方面 。 ”目前收购案还未完全交割 , 变数仍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