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你知道胤禛、弘历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清朝皇族取名礼揭秘( 二 )


揭秘|你知道胤禛、弘历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清朝皇族取名礼揭秘
文章插图
溥仪和婉容
(二)避讳。定字的同时,康熙帝还仿汉族传统礼仪,实行“避讳”制度。凡皇族宗室中同名者,位卑辈小者要更改名字,以避位尊年高者名讳。前述钦定命名用字及第二字偏旁,非皇帝子孙,不得使用。近支宗室,即皇帝之侄、侄孙等命名,第一字须与皇帝嫡系子孙相同;第二字的偏旁,除皇帝钦赐外,必须回避,不得随意使用。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无意中见到宗室中有一人名叫永琮,竟与自己第七子的名字相同,于是特下喻旨:“著将外间永琮改名永常。……嗣后外间起名,不得复用内廷拟定字样。”
为清晰区别近支宗室、远支宗室,清朝有的皇帝还特地为近支宗室子孙命名 的第二字指定专用偏旁,以示优宠。乾隆帝为其曾孙辈拟定“奕”字和“言”字偏旁的同时,还为他的曾侄孙辈名字中的第二字定“糸”字偏旁。如有违反,均要遭严厉惩处。
揭秘|你知道胤禛、弘历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清朝皇族取名礼揭秘
文章插图
乾隆剧照
嘉庆帝于嘉庆六年(1801年)下发谕旨:皇帝亲兄弟的子孙,全部由皇帝钦定赐名,将康熙时制定的皇族命名礼制,进一步强化。嘉庆十一年(1806年),嘉庆帝阅奏得知,自己的侄子、多罗茶郡王绵亿不仅私自为其长子、次子取名奕铭、奕鑅,而且后一字,也未使用乾隆帝所定的“糸(纟)”字偏旁。嘉庆帝龙颜震怒,下旨痛斥绵亿“乃私用‘金’字偏旁,为伊两子取名,不似近派宗支,自同疏远,是何居心?”绵亿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退出乾清门,革去领侍卫内大臣、管围大臣等职,交宗人府查议。他私自给儿子起得奕铭、奕鑅的名字,也被诏令改为奕绘、奕縯。受他牵连,仪亲王永璇、定亲王绵恩、贝勒永瑆、贝子永硕等宗室贵族,均交部议处。
揭秘|你知道胤禛、弘历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清朝皇族取名礼揭秘
文章插图
揭秘|你知道胤禛、弘历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清朝皇族取名礼揭秘】《嘉庆皇帝》嘉庆帝剧照
(三)固守满族传统取名风俗。清朝皇室定鼎中原后,虽然吸收了汉族的定字、避讳等取名礼制,但也没有将满族的取名传统一概弃若敝履,而是努力保持了满族名字禁止单写、禁止取三字名等传统。
揭秘|你知道胤禛、弘历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清朝皇族取名礼揭秘
文章插图
满文是拼音文字,书写时字母相连,与汉字分开单写不同。乾隆以前,除少数皇室近宗可取汉文名字外,其它宗亲的名字,均需取满文名,书写也要用满文。乾隆时,受汉字书写习惯影响,清朝宗室中将满文拼音名字分开单写的方式,逐渐流行起来。对此,乾隆帝特地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下旨:“谕令,满洲等名字理宜连写,毋得单字缮写。……如有复行单写者治罪。”但因当时宗室中单写名字已蔚然成风,若严格执行谕旨,将罚不胜罚。乾隆只好采取变通之法,下谕旨曰:“近派宗室名字尚可单写,远派宗室亦不可如此单写。”
禁止取三字名,也成为清朝统治者“顽固”维护满族传统,拒绝“同化”于汉族的手段之一。唐朝以前,汉族人取名,多用一字,与姓合为二字,如孔丘、曹操、杨坚等;自唐朝开始,二字名逐渐盛行,如李世民、武则天、赵匡胤、朱元璋等,与姓合称为三字。
揭秘|你知道胤禛、弘历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清朝皇族取名礼揭秘
文章插图
李世民剧照
清朝皇室最初以汉字取名,只用二字。自乾隆时起,宗室中就不断有人仿照汉族人的取名方式,用三个汉字为子孙命名,如满保给儿子取名满吉善。鉴于此风日盛,有忘本违制之嫌,乾隆帝特地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下旨,予以严斥:“其名满吉善者,竟以满为姓矣。……吉善乃系觉罗,甚属尊贵。吉善竟不以觉罗为尊,以满为姓,照依汉人起名,是何道理?……著交宗人府王公等查明,俱行更改。将此严禁,嗣后不可如此。”嘉庆十九年(1814年),嘉庆帝也因宗室多用三字姓名,而特下谕旨,“若用汉文,止准用二字,不准用三字”。对此不以为意的职掌宗人府诸王、贝子,各罚俸三个月;族长、学长等俱罚俸六个月。
清末民初,随着清政权的覆灭,越来越多的满族人纷纷改用汉族姓名。不过,一部分清宗室,尤其是皇族近宗,依然遵循皇室命名礼仪。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人才完全依照汉俗取名。
文史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