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上市|蚂蚁的出路与监管的边界:蚂蚁为什么要拆?是不是必须增资?( 三 )


另一方面 , 社会各界对阿里、蚂蚁的垄断地位也频频质疑 。
大型互联网企业凭借技术优势掌握大量数据 , 辅以互联网技术的外部性特征 , 容易形成市场主导地位从而产生垄断和不公平竞争 。 蚂蚁利用阿里及支付宝的商业生态获得的数据、信息和客户资源 , 自然可以迅速获得金融方面的竞争优势 , 但是 , 在利用个人消费者的大数据进行信用评估时 , 很多数据会涉及个人隐私 , 如支付、消费和电商交易的数据 , 阿里、芝麻评分、蚂蚁并不能够清晰地明确各自的边界与数据应用范围 。 国内关于个人隐私方面的保护目前虽然有了一些法律、法规的规制 , 但实施细则与执行力目前仍严重缺乏 , 多数互联网金融公司为了进行信用评估与风险定价 , 有很大的动机无视个人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隐私保护 , 甚至可能使用芝麻信用、支付宝等一系列工具的商业影响力形成金融压迫 。
大型互联网企业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往往会给监管部门在风险识别、业务监管与风险处置方面带来很大困难 。 一方面监管部门的财务预算难以满足充分监管这些企业所必需的技术投入需要 , 在技术力量上更是远远落后;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平台与数据分布极为广泛 , 数据采集难、追踪难、控制难 , 即使隐私保护、数据监管等法律法规得以完善 , 这类活动依然难以被监管机构有效监督 。 大型互联网企业交易与数据的结构交叉 , 金控集团多元化的牌照又与实业交织一起 , 使监管难度急剧增大 , 因此 , 从监管角度考虑 , 切割科技服务与金融业务 , 针对性对更纯粹的金融业务本身及对应的金融行为进行分类管理 , 也是符合监管心态的 。
蚂蚁集团个人用户超10亿 , 机构用户超8000万家 , 数字支付交易规模100多万亿 , 一旦出现风险暴露 , 将引发严重的风险传染 。 由于其服务对象常常是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到的长尾人群 , 这类客户多数因缺乏金融专业能力而容易形成从众心理 , 当市场出现较大变动后 , 容易发生群体性非理性行为甚至引发群体事件 , 导致金融风险与社会风险的迅速扩散 。
中国的监管体系仍是以分业监管为基础的 , 迅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与庞大的网民更是世界所罕见 , 极具互联网精神的金融科技给金融监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更将触发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变革 。 但短期看 , 从国家维稳的宏观面上讲 , 维护即有的金融监管框架、沿用成熟的监管手段 , 虽然有可能抑制金融创新 , 但一定是监管部门的首选 , 所以无论是否拆分蚂蚁 , 监管部门均会按业务实质进行针对性的分类监管 , 并通过各种补丁来防止监管套利与监管失能 。
二、蚂蚁集团什么时候再次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