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底层逻辑:内容型平台运营方法论( 三 )


文章插图
目标群体:通常以用户画像进行划分,如分析范围是(男性、20-25岁)
某一特征:按内容品类进行划分,如游戏、搞笑、美食、体育等
偏好程度:游离、轻度、中度、重度等
例如:某内容平台把日均观看游戏内容超过5分钟的用户定义为轻度用户,以轻度为基准线。
第一步:假设该平台真实用户总数为100,日均观看游戏内容超过5分钟的人数为50,那么:总体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50/100*100%=50%
第二步:我们的分析对象为(男性、20-25岁),该范围人群为30人,其中(游戏-轻度以上)人数为21人,那么:目标群体中具有某一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21/30*100%=70%
第三步: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男性、20-25岁、游戏内容轻度以上用户的TGI:=70%/50%*100=140
而如果相同人群的其他品类,如美妆、宠物、美食等TGI指数不显著,那么相较之下,则说明20-25岁的男性用户对游戏内容的偏好度较高,应该重点扶持该品类。当然,除了性别年龄,地域、收入、职业等维度也可以根据实际分析需要进行组合、细分。
因此通过TGI指数,可以明确各用户层的实际偏好是什么,哪些品类应该重点扶持、加大供给,哪些品类对目标人群的吸引力较低,则应当适当减少推荐。
3. 用户消费心理的三把金钥匙:个性化、攀比、懒从早期的QQ秀、QQ空间装扮(个性化),以及QQ等级的月亮太阳(攀比)、再到后续几乎所有腾讯类游戏都有的等级排位,靠着对用户心理的深刻洞察,腾讯靠着这两把金钥匙稳稳的站在了中国互联网之巅。
平台|底层逻辑:内容型平台运营方法论
文章插图
而除了以上两种心理,抖音、头条的算法机制,则进一步帮用户解决了“懒”的问题,成功将第三把金钥匙纳入囊中。
懒到什么程度呢?抖音的交互模式给出了答案:在单列排序的阅读体验下,只需要大拇指上下滑动,被动的接受算法推送给你的内容就好了。
“你再也不用费尽周折地去找内容看了,因为现在你所看到的每一条内容,都是你喜欢的。”
与此同时,“永远猜不到下一条内容是什么”的消费体验,更如同抽奖心态般让人十分容易上瘾。
大数据喂养出来的强大算法,深知每个用户的口味和喜好。每个人都在自身的“信息茧房”里,过的怡然自得。
三、内容分发模式在内容推荐逻辑上,除了被动推荐与主动搜索两种内容分发逻辑,比较常见的“用户关注”这一模式,则处于两者之间。
最明显的例子则是微信公众号打乱了公众号推文的顺序,在2020年4月之后,用户会发现,自己”主动“关注了的公众号,仍然只能”被动”地按照平台的分发规则浏览内容。文章出现的顺序并不完全按照实际发布时间,而是根据“阅读效率”进行权重排序。
而在被动推荐方面,抖音和快手这两款国民级短视频应用,也各有其特色。
关注完播率的抖音,与看重评论率的快手在抖音上,今天可能因为一条视频涨粉千万,实现所谓一夜爆红。但过几天热度下去之后,又或许啥也不是。因为平台的流量始终牢牢把握在抖音自己手里;
而快手一直坚持“普惠公平“的产品理念,以及早期佛系的运营风格,不对流量分配进行人为干预,使得平台逐渐形成形成“家族式”抱团现象。
粉丝和达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更强的快手,其社区氛围也更加浓厚,“老铁文化”的盛行则可以说明这一点。
据面朝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从去年12月到今年5月,快手直播电商交易额为1044亿元,抖音只有119亿元。在广告变现方面,两者则截然相反:快手仅为130亿,而抖音则高达600亿。
因此从商业化角度来看,粉丝忠诚度更高的快手似乎更适合直播带货,而抖音则更适合信息流广告变现。
这种差别背后,体现的是两个平台对于产品理念、流量生态、算法、运营等维度的底层差异。
四、内容型产品关系维度我们可以用一种图来表达社交-社区-内容-资讯几种不同产品的差异:
平台|底层逻辑:内容型平台运营方法论
文章插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
用户关系越强,其社交价值越高。而产品对内容的依赖程度越高,其社交网络价值则越低。
这里的可替代性,一般采用的是用户更换产品时“转移成本”的高低来衡量。
对于用户来说,使用另一款社交软件替代微信里几百、上千个好友,比用另一个软件替代头条看新闻资讯,前者的转移成本明显远高于后者。
简而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