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心理学家:如果你的亲人不幸患上了绝症,千万不要在他面前哭泣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研究人员|心理学家:如果你的亲人不幸患上了绝症,千万不要在他面前哭泣】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至亲与好友,但是平安顺遂并不会一直伴随我们,难免会有亲人会患上严重的疾病。
那么在这种时候,作为身边最亲近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悲观的现实?是一同陷入绝望,还是积极地配合治疗?
在临床心理学的案例中,当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较为严重时,他们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心理变化。
开始时,他们会对事实产生怀疑与抗拒,会认为这些事情都不是真的,最大程度的否认。
之后的阶段,会陷入一种极度消极的情绪,动辄怒气大发,无法控制脾气。
最终经历了消极情绪与怒气的发泄,变得静默与消沉,少言寡语,情绪暗淡。
研究人员|心理学家:如果你的亲人不幸患上了绝症,千万不要在他面前哭泣
文章插图
这些情况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世事无常,一旦事情发生,除了慨叹命运不公、怨天尤人之外,作为患者亲近的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做“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这一概念是指病人即便得到的是并没有效用的治疗,但却对治疗效果表现出“期待”或“信任”,从而缓解病患症状的现象。
这一概念在1955年被毕阙博士 (Henry K. Beecher)提出,也可以作“非特定效应”或受试者期望效应来理解。
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个与之定义完全相反的效应——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 :患者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这也许会使得病情愈发严重。
“安慰剂效应”与“反安慰剂效应”这两个概念的出现至今已逾五十载,但是依旧很常见产生在心理学案例的医疗情境里。
研究人员|心理学家:如果你的亲人不幸患上了绝症,千万不要在他面前哭泣
文章插图
而这种效应存在的原因就是不同个体之间的信赖关系在医患关系中是首屈一指的。
有一个经典的个案与这个概念相关,即心理学研究小组找到一家医院,在其中找到一部分病人,并且将他们分为两个对照组并对他们进行对比。
第一组的病人每天收到用于治疗的药物,第二组则不然,心理学研究小组发给他们的看似是与第一组相同的药物,实则是没有药效的钙片。
研究人员并未将这一情况告诉病人,只是叮嘱他们按时服用药物。
在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后,研究人员惊奇的发现,两组病人的病情均出现了好转。
这是由于服用钙片的一组病人认为自己服用的是可以治疗自己病情的药物,所以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康复充满希望,结果心态上的积极竟然让病情也好转。
研究人员|心理学家:如果你的亲人不幸患上了绝症,千万不要在他面前哭泣
文章插图
根据这个案例,我们得知对于患者来说,积极的心态是极其重要的。
当患者积极迎接每一天的生活,保持希望、态度乐观,那么身体状况可能真的会有所好转,这就是“安慰剂效应”的实际效用。
此外,作为亲人,我们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患者来说也是一种暗示和影响,能够让患者感受到他的病并非是无法治愈的,给他传递一种生活依旧很美好的信息。
在这种影响下,患者的情绪会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以此让患者的病情保持稳定。
然而,作为家属,要是在得知噩耗之后便陷入悲观,悲从中来,这种情绪肯定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让其感到近乎窒息,透不过气。
研究人员|心理学家:如果你的亲人不幸患上了绝症,千万不要在他面前哭泣
文章插图
即便你没有当着病人的面掉眼泪或是传递消极情绪,这种情绪也依然会体现在你的脸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患者。
毕竟最亲近的人还是无法伪装悲伤情绪,而患者在患病时情绪也会十分敏感,会更加的关注身边家人的情绪变化,所以这种消极悲伤是难以掩盖的。
除此之外,作为患者的家人,我们也应该鼓起勇气面对现实。
事已至此,情况摆在眼前,任何的逃避、胆怯情绪都不会有助于情况的好转。我们要做的就是意志坚定的去面对,积极的克服艰难。
研究人员|心理学家:如果你的亲人不幸患上了绝症,千万不要在他面前哭泣
文章插图
这种情况下,对于自己来说便是勇敢接受现实,积极配合与争取。对患者也同样要保持微笑,将坚毅的情绪传递给他。
只有保持这种心态,才不会陷入恐惧与无助,在进行决策时不至于被太多东西束缚。
理性、冷静的应对各种情况,与患者一起克服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