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车企在前,华为在后,“车联网”这出大戏到底要怎么演( 二 )


华为在后:天时、地利、人和的入局者
事实上,如果在这条赛道上,只是BAT之间的竞争,那么谁也不必太过担心,毕竟这三家企业对于车联网解决方案的技术理解十分一致,刨去各种花哨的宣传和不同的侧重点,本质都是通过OS系统中台,将云计算、AI、硬件和应用等内容串联在一起。虽然有着各自的标准和系统,但对于车企而言,无非也就是“小米、OPPO和vivo”的区别。
但,随着华为在今年的强势发力,局势悄然发生了逆转。
阿里|车企在前,华为在后,“车联网”这出大戏到底要怎么演
文章插图
首先,在品牌度上,华为就呈现出了“高人一等”的姿态。在国际局势十分紧张的今天,华为几乎成为了中国品牌的代名词,被拔到“民族崛起希望”的高度后,华为做什么似乎都会被蒙上一层“政治正确”的面纱。即使跨界,也同样如此。
在北京车展上,华为工程师就曾透露,有不止一家车企全套搬用了其整套架构,甚至还有车企为了能够更加适配其日后的新技术,不惜专门打造了一个全新平台。这在此前的汽车行业中,是从来没有过的“盛况”。很显然,在“国潮”盛行的当下,很多车企都以乐于与华为扯上关系。
占尽了天时地利的华为,在车联网上的布局,也同样不容小觑。自从去年6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后,华为在汽车产业的布局也终于缓缓拉开了帷幕。而近日,在华为旗舰新品发布会上,“HI”品牌的发布,也更加清晰的梳理了其为智能汽车打造的全栈式解决方案。
这是一套一应俱全的操作系统——一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等五大系统,以及AOS、HOS、VOS三大计算平台,可以说,除了外壳和四个轮子之外,理论上这就已经是一辆汽车了。
阿里|车企在前,华为在后,“车联网”这出大戏到底要怎么演
文章插图
“Hicar明年装车量计划将达到500万辆。”与阿里没有前因后果的乌龙事件不同,在发布会现场,华为直接宣布了“上车”目标。敢于如此自信地在亿万观众面前“立下flag”,想必明年华为“上车”的数量,只会更多。
不过,虽然都是为车企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但华为的布局路线却和BAT有着很大差别,这一点从他给自己的定位就足以证明——华为要做智能汽车的Tier1厂商,这与BAT一直强调的“合作关系”截然不同。所以,华为的目光或许并不在这些互联网企业之上,他想抢下的是博世、大陆,甚至是未来属于苹果的份额。
即使聚焦在操作系统这一个层面,华为和BAT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华为鸿蒙OS是基于微内核打造的全场景分布式OS,所谓“微内核”,基本思想就是简化内核功能,只将最基本的调度和内存管理放入内核,而类似驱动、文件系统等功能则都由用户态来守护。
简单来说,微内核更像一个皇帝,所有权利都集中在他的手中,但具体的事情需要找别人来解决;而与之对应的宏内核则可以类比为组织庞大的国务院,在这个系统中,有不同的人在分管不同的事情。
因此相比“宏内核”,“微内核”具有更大的开源性、更高的模块化程度,和更稳定的程序进程,而这刚好更加符合当下车企想要更多自主性的要求。
除了内核的差别之外,鸿蒙OS还有着其他操作系统不具备的分布式架构,这使得任何接入这套系统的设备都可以共享其他设备资源,同时,还可以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极大地提升了开发者的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华为还有着一个其他互联网企业都不具备的最大优势——他不只是一家科技企业,更是一家设备制造企业,包括手机、平板、智慧屏、智能手表等在内,华为具有非常丰富的落地终端,而这些或许会比汽车更早一步地与消费者见面。当用户通过不同设备,对鸿蒙OS有了更加直观的感知后,对于装有同款系统的汽车,自然也就多了几分亲近感。
不得不说,在车联网这条赛道中,拥有通信技术和硬件制造基础的华为,比起其他“过软”的互联网巨头们,有着先天的优势。
不过,尽管说了这么“理论”,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实操层面的“好用”才是最终考核指标,如果没有一套绝对具有优势的解决方案,只靠PPT上的画出来的宏大目标,就算是华为这样的企业,也没有任何光环可言。
但退一步讲,即使在日后的发展中,真的有一家科技巨头能够脱颖而出,车企又真的会将其作为唯一的选项吗?除去追求产品端的差异化之外,只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一天或许也不可能到来,毕竟在造车的这本故事中,车企是永远不会让出“C位”的,为了更好的议价,与更多的话语权,他们又怎么会将供应链交到一家企业的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