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冰点特稿第1241期:一个听力过人的女孩


清华大学|冰点特稿第1241期:一个听力过人的女孩
文章插图
儿童时期的江梦南和父母一起,在家附近的小河边。
清华大学|冰点特稿第1241期:一个听力过人的女孩
文章插图
江梦南3岁生日时,父母带着她到北京看病,在天安门前合影。
清华大学|冰点特稿第1241期:一个听力过人的女孩
文章插图
江梦南生活照。
清华大学|冰点特稿第1241期:一个听力过人的女孩
文章插图
江梦南生活照。
清华大学|冰点特稿第1241期:一个听力过人的女孩
文章插图
江梦南生活照。
清华大学|冰点特稿第1241期:一个听力过人的女孩
文章插图
江梦南和父母在清华大学二校门前合影。
26岁这年,江梦南第一次听到了布谷鸟的叫声。
那是在清华大学校园里,她晨跑时路过树林,一种陌生的声音传入耳朵。她停下来,以便听得更清晰些——重获听力后,分辨脑袋里的声音到底来自虚幻还是现实,是她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在此之前,她清楚鸟叫是种“好听的”“婉转的”声音,但从未体会过这些形容词的真正含义。半岁时,她就因肺炎用药物不当,导致右耳失聪,左耳损失105分贝——几乎相当于能听见直升机起飞时声响的听力。
往后的日子,依靠助听器,她得以生活在并非完全无声的世界里。
清华大学|冰点特稿第1241期:一个听力过人的女孩】“那是种模糊的、混沌的声音。”江梦南努力描述她此前26年的听觉世界。
没人知道那具体是种什么样的声响。她是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克己的性格,再加上长期的科学训练,让她对“精准”有了种执念。但在有声世界里,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初入者,准确形容一种声音,哪怕是常年环绕在她耳边的声音,也是件难以完成的事。
长期以来,她都是用其他方式去“听”。父母从小就教会了她读唇语,与她交流时,你不必刻意放慢语速。她手指触觉灵敏,能感受出声音的不同振动。某些时候,她甚至是个听力过人的女孩,比如在嘈杂的环境里,她会比普通人更容易“听”懂对话内容。
父母还教会了她发声、说话,甚至是家乡湖南宜章县的方言。她没有上过特殊教育学校,而是一直在公立学校读书。她没有因此落下一节课程,甚至跳过级。从结果来看,她的求学经历比大部分人都要顺利,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念博士的学生。
2018年到清华大学报到前,她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布谷鸟的叫声、下雨时的哗哗声、晚上的蝉鸣……这些曾经只存在于文字和想象中的声音,和整个世界一起,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1
江梦南出生在一个叫做莽山的瑶族小镇,父母都是初中教师,也是镇上为数不多讲究生活情调的人。他们把诗意寄托在了女儿身上,孩子按民族习俗随母姓,名字是“岁月静好,梦里江南”的意思。
很长一段时间,江梦南的确是个安静的孩子。她很少闹人,从没张口说过话。父母频繁地在她身旁摇钥匙,或者拍手,希望得到她的回应,大人们想尽办法逗她笑,但大部分时候看到的都是她木讷的表情。
当地有种“打哇哇”的儿童游戏,孩子们张开嘴持续发出“啊”的声音,然后用手不停拍嘴巴。梦南也会模仿,她跟着其他孩子张嘴、做手势,却没有声音。
莽山因“林海莽莽,有蟒蛇出没”得名,直到现在,这里还分布着大片的原始森林。莽山乡被群山包围,到县城还要80公里,是全县最偏僻的乡镇。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没有互联网,被群山包围出的狭小物理空间,几乎构建出了小镇居民的全部世界。
在这个封闭的环境里,青年教师赵长军有着读书人的清高和骄傲。结婚后,他承包了山上的一处茶园,计划着周末带妻儿品茶赏花的田园生活。
他以知识分子自居,女儿还未出生,就自信“不能比别人的孩子差”,“最起码也要上个重点大学,最好是清华北大。”
接受女儿听不到的事实,是个漫长又痛苦的过程。梦南9个月大时,赵长军夫妇带着她去湖南湘雅医院检查,得出“极重度神经性耳聋”的结论。两人不愿相信,跑去另一家大型医院做了同一套检查,没有意外,希望再次破灭。
孩子3岁前,夫妻俩利用周末和假期,频繁带着梦南去长沙、北京等地看病。医生们善意劝告,再看下去也是徒劳,“孩子大点就送到特教学校,学手语吧”。
夫妻曾把仅剩的希望寄托在助听器上,但很快就被医生告知,那没有任何意义,“助听器只适合听损低于95分贝的患者”。对当时的农村工薪家庭来说,几千元一副的助听器不是小数目,医生担心梦南戴上后,只会把这个毫无作用的东西扯下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