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为什么3岁之后的孩子越来越难管?
随着CC年龄越来越大,我发现,关于规矩的事她没有以前那么抗拒了,甚至不再和你硬碰硬,而是学会了迂回战术。
比如2、3岁不想刷牙的时候,就是梗着脖子哭闹拒绝;
3、4岁不想刷牙的时候,她开始讲条件能不能再看一本书再刷、能不能过一会儿再刷?
5、6岁不想刷牙的时候,会自己走进洗手间呆一会,然后走出来谎称自己已经刷完了~于是,关于立规矩我又陷入了新的困惑中。
开始重新审视,我到底为什么要给她立规矩?如何执行才能让她产生遵守的内驱力,从而由他人监督升级为自我监督?
那些头三年没立成的规矩,继续沿用以往靠说教和限制行为的方式,你也腻了,孩子也腻了,更重要的是,它已经不起作用了。你一开口,孩子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了“刷牙,不刷牙牙就烂掉了,再不刷就取消视频时间了。”
OK啊,烂就烂吧!OK啊,不看视频就不看!你还能咋滴?
3岁之前,限制行为比讲道理更有用,但是4、5岁之后,孩子可以自己理性思考,能够自己权衡利弊之后,父母的角色就应该转变了。
养孩子也是打怪升级,孩子大了,需要换种方式管了。
01
【 越来越|为什么3岁之后的孩子越来越难管?】回到最初,为什么要立规矩?一说立规矩第一反应就是“限制”——我得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最后防线,当他破坏时,我们的责任就是及时叫停或者给予限制惩罚。殊不知,立规矩其实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获得自由!
前阵子看到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杜布森博士这段话,我反反复复读了三次:
我现在敢站在悬崖边,就是因为边上有栏杆挡着,如果没有这栏杆的话,那我肯定会站在离得更远的地方。
而规矩,就像这悬崖边上的栏杆,有界限感(规矩)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文章插图
没有这个护栏会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孩子小心翼翼,站不到更远地方,看不到更美的风景。
总是担心会被掉下去,即便还有一段距离,心里也常会因为没有保障、没有安全感而不敢靠近。
这样的话,很多站在高峰上才能看到的风景,比如云海、日出的第一缕阳光,孩子就有可能错失了,他看到的永远都是不完整的,或者比别人慢半拍。
另一种可能是,任性妄为,想怎样就怎样。天不怕地不怕,想看好风景往前冲就是了!看到好风景的同时也有可能失去性命,得不偿失。
这两种方式,其实会限制孩子的人生高度,以及他能走多远,更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具体生活。闺蜜的一个小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每次去她家里,家中都是井井有条,极少出现东西找不到的情况,完全不像家有四岁和二岁娃的样子,而且工作+带俩小娃还能坚持跑步健身、做自己想做的事。
对于很多家庭而言,有了孩子后“混乱”似乎就是一种该有的常态。但这样其实很糟糕,你经常会因为找不到要用的东西而大发雷霆或浪费几小时的时间来解决找不到东西这个问题,带娃本来就忙,一来二去就更乱,长期下去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忙乱加剧、带娃更疲惫。
其实闺蜜每天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整理,而是在用完某一个物品之后,第一时间“耽误”两分钟把它放回原位,下次再用时,从来不用花时间去想和找东西在哪里,节省时间不说,生活也安排地更轻松和自由。
文章插图
后来聊天时才了解到,原来闺蜜有一个坚持“物归原位”的妈妈,从小就给她立下了这样的规矩,虽然期间她也反感过,不想做过,但还是坚持了。
所以才有了如今的“时间自由”,才没有那种被孩子绑架、被家务捆绑的束缚感。立规矩其实是在培养孩子一种自我掌控的能力,往大了说是自律。而自律的终极目的不是让人有束缚感,而是让人感到自由。
当我们和孩子搞清楚为什么要立规矩之后,执行起来也就没那么难了。
02
如何找到正确的立规则方式?很多人担心慈母多败儿、又怕过于严厉孩子逆反,破罐子破摔,松紧的尺度似乎太难把握。
其实,最好家庭养育模式是——高要求,高接纳——规矩要立、情绪也要接纳。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黛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提出了著名的“家庭养育模式”(Parenting Styles)理论。
她对父母类型和其养育模式进行了简单而直观的分类,分别是:要求高、接纳低的独裁型;要求低、接纳高的放纵型;要求低、接纳低的忽视型;要求高、接纳高的权威型。
- 试管婴儿医|三代试管成功率比较高,为什么大家不做三代试管?
- 不孕|为什么有些人流产一次就会不孕?
- 紧急|紧急!3岁女童误将纽扣塞鼻子被送医,医生淡定回复逗乐众人
- 规律|0~3岁宝宝大动作的发展规律,你知道吗?
- 医生|为什么医生会力保“头胎”?这3点原因,妈妈要懂得爱惜自己
- 孩子|为什么孩子容易沉迷游戏?关于行为上瘾的三个原因,家长知道吗
- 嘴巴|为什么嘴巴总是脱皮?可能是这7个问题,看看你属于是哪一种!
- 干燥|宝宝为什么老是爱抠鼻子?
- 干货|【干货】0~3岁婴幼儿视力发育流程
- 产科|产科男医生越来越多,接产时男医生会避开产妇隐私吗这些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