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低幼影视失去“敌人”这种形象等于变相对后代精神弱化

(本文约4700字,阅读完需8分钟)
曾经的《黑猫警长》:里面有警员为正义而牺牲的悲惨剧情,而这种桥段要是放到现在,便不是反映真实,而是崩坏;里面有螳螂新娘吃掉丈夫的自然现象,而这种奇闻要是放到现在,便不是描述真实,而是残忍;里面有开枪“砰”地打掉坏人一只耳朵的大快人心,而这种画面要是放到现在,便不是惩恶扬善,而是暴力。
现今,正能量圣洗全场,于是不敢崩坏不敢残忍不敢暴力。但放眼现在的低幼影视作品,却不及以前看见那些“崩坏残忍暴力”来让人心中更凉。
小鸡与蚯蚓做朋友?小鸡与毒蛇做朋友?伐木工变成了护林员?现行市面上的幼儿精神文化作品里面已经满眼“和平、爱与友谊”,不见“敌人”这种形象。
[为了避免“小学生家长导致《蓝猫虹兔七侠传》被封事件”之类的惨剧,本文举例不旨在指控某些作品并贬低它们的教育意义,仅为说明现象]
为了过审、为了显示正能量而造作,“毁三观”至此,是对正能量一词的侮辱与扭曲。
“没有谁是敌人,立场相对的人或动物们到最后都会相亲相爱”——关于这种现象,网上有很多角度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话语。全然支持者有之,保有反思者亦有之。前者为A版观点,后者为B版观点,侍娘本文对此稍作总结、微微探讨了一下。
A.爱与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精神作品当然要以之为纲
B.我国精神作品有纲的话,也应该是社主核价观
很多人不甚知道“和平、爱与友谊”与“社主核价观”之间的区别,认为只要一切向着第一种,就绝对没有偏离第二种,但笔者要说的是,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有的,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就像是你隔壁大妈看你家不顺眼,于是骂你不乖巧不友好有攻击性,然后你在家里,你妈也骂你,不过她骂的是你不受管教不争气不顾家不做家务不好好写作业。
人类的共同生活愿景才是“和平、爱与友谊”,这话与人类的共同追求是“和平、爱与友谊”是有区别的。这个大标题不是当前社会唯一应该追求的事,也不是大家的精神世界里唯一应该剩下的东西。人们追求与宣扬这个大标题,是没错的,但以此为标准,要每个人都只能以此为精神灯塔,不允许或不敢探讨别的,那就是作茧自缚、大错特错了。
A.和平的时代就应该宣扬“和平、爱与友谊”
B.和平的时代更要警惕“和平病”
电影《芳华》里有一个片段,便是追求着美好音乐的青年人躲起来听邓丽君的歌。电影没有对此做过多探讨,但这个话题被提出来,今日依然应景。几十年前,国内一片红与绿,那时候来自台湾的柔美声音被批判为“靡靡之音”,有人认为那是要弱化软化社主斗士们的精神意志的。这件事在改革开放之后被拿来当笑话,但是笔者今天要说的是,当时那些人的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句话说出来可能会被人片面抓取与扭曲解读,说笔者是个战乱份子、激进人士什么的,但是执笔者当以笔为锋,便不怕直言惹祸:在古代,“太平”往往是诞生腐败堕落、奢靡享乐、软弱避战、投机化、场面化等“内败”风潮的温床(注意笔者说的是诞生这种风潮而不是指出现一两个怀有以上性质的人,战争时这种人照样不少呢。笔者只是指出一种现象,没有半点批判和平向往战争的意思)。
中国人,从来没有如此长久的幸福过,但和平久了,便更应该警惕“和平病”的出现,这句话总是没错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年那些人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和平是长久的事,潜移默化的软化与弱化也是不知不觉的事情。不知当代中国青年,尚能战否?不知当代国防,征兵易否?
因为国内没有战争,所以大家已经认为全世界都是和平的,却不知这份和平是建立在血肉上的、是得来不易的、是独有的、是靠着强大才能保持的。
你如果不告诉你的孩子这点,你只教了他“和平、爱与友谊”,他的世界又只有和平,他最后会认为和平是容易的、是应该的、是绝对的、是理所应当的、是不需要争取的、是怎么作都能保持的!
一旦发生什么不太平的情况,他的世界观就崩塌了。“大家相亲相爱不好吗,为什么要打仗?”“靠爱与友谊去感化他们就好了嘛,为什么要反抗?”“我们已经够坚持和平了,他们为什么要撕毁合约?”之类的草包三连问绝对会应验。
时代精神风貌日新月异,歌舞升平可以,但在歌舞升平中软化弱化,便不妙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建立是文化工作的龙头。巨龙还没有抬头就躺下乐呵了,这种情况值得警醒。巍巍大国,长此以往,后人会越发缺失刚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