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身高焦虑”是另一种教育过度

除了拼考试成绩、拼特长,一些家长开始拼孩子的身高了。有一群为孩子身高焦虑的年轻家长,他们除了通过饮食、运动、睡眠指导等传统方式帮助孩子增高外,甚至有人病急乱投医,导致临床上生长激素超范围使用,由此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10月29日,中国青年报)
身高,是生理特征,也是社会现象。人类从丛林中进化走出,身高有优势者,一般来说外表上“更显威武”,在群体资源分配中有潜在优势。在性别特征上,女性更加注重“颜值”,而男性则更注重“高大威武”。但身高无绝对,人类毕竟是社会性动物,身高并非决定社会资源分配的最重要或者说唯一要素。与其受困于“身高焦虑”,倒不如更注重综合素质提升。
焦虑|“身高焦虑”是另一种教育过度】当然,对确实有潜在生理疾病的孩子而言,适度的“身高焦虑”有助于及时治疗、干预。中国青年报报道,张欣(化名)的女儿两年前被检查出性早熟,张欣带着孩子去了多家医院确诊,结论显示,如果不干预,孩子未来身高预计将停留在150厘米左右。因为无法接受孩子的未来身高,张欣坚持给孩子运动打卡,练习游泳、篮球、跑步等运动项目。少有父母甘于让孩子在人群中成为“小个子”,体育锻炼有助于发育、增高,让孩子基于身体正常发育保持锻炼习惯,不管是有潜在“矮小症”还是正常孩子,都是基本功课。但过度的“身高焦虑”,也是一种教育过度。
一方面是中国少年儿童的身高普遍增加,另一方面则是体质的不容乐观。去年年末,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项对全球儿童青少年身高和肥胖趋势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中国19岁青少年平均身高为东亚第一。过去的35年间,中国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8厘米,达到了175.7厘米;中国19岁女性的平均身高也增加了6厘米,达到了163.5厘米。但与此同时,权威数据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33%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隐患,小眼镜、小胖墩、小糖人等情况突出。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体质监测和干预体系,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现在不少家长过度担心子女身高,却忽视子女锻炼不足还在把他们塞进辅导班。最好的态度是将二者平衡,将子女从过重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通过锻炼提升体质培养英武体魄,即便有身高不足也能通过外在气质进行弥补。
社会越是浮躁,越容易制造焦虑。对孩子成长而言,最需要克服的,就是焦虑情绪带来的功利干扰。因为学习过于焦虑,制造了学业负担过重。为子女颜值焦虑,制造了低龄人群的“整容热”。为子女身高焦虑,甚至导致了“没病当成有病乱吃药”。不要被偶像剧里的“高大英挺男主角”所迷惑,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身高不自动等于更有优势。正视自身这样那样的不足,加强体育锻炼,提升综合素质,永远学习不断进步,每个人都会被机遇垂青。家长不能再以“我都是为你好”为名,再对子女“过度教育”,有时放手让子女成长,或是更好的教育。(程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