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独有中国玉文化盛行,是因为中国的玉石产量比较大吗( 三 )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印度莫卧儿帝国的沙贾汗(就是修泰姬陵的那个),他执政的朝代除泰姬陵外还有一项极为宏大的奇迹,就是由无数宝石制造而成的“孔雀王座(Peacock Throne)”,据说这个王座的造价达到了泰姬陵的两倍,上面镶嵌了成百上千颗红宝石、蓝宝石、尖晶石、祖母绿、珍珠,并且悬挂了数块巨钻,包括著名的“光明之山”。很多人认为那个时代欧洲人对亚洲无敌迷恋,这倒确实是没错,但其实很多人迷恋的是充满了黄金珍珠与宝石的印度,而并非中国。
至于说中国的玉文化难以传出国门被世界广泛接受,这里面固然有几千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交往过少的因素,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因为玉文化捆绑了太多文化要素,远远超越了其本身的装饰价值而导致的。实话实说,珠宝玉石是典型的颜值经济,虽然宝石学拥有“美观、珍稀、耐久”核心三要素,但究其原因,颜值仍然高于一切,哪怕稀少、耐久等因素也远远无法和美观相比。在这方面,我国即使是四大名玉中最贵重的和田玉,其颜值也很难对没有文化浸润的歪果仁构成太强的吸引力。
实际上,在中国逐渐与海外发生越来越多联系后,即使是我国古人也在逐渐被更高颜值的宝石所吸引。如果你看过在定陵出土的四顶明代皇后凤冠(有两顶似乎已经拿到国博和故宫去了,展览中时常可以看到),你会发现在这几顶凤冠上除传统的珍珠、点翠、金银外,点缀了大量来自海外的极高品质的有色宝石(红、蓝、祖母绿、猫眼),其华丽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欧美王室冠冕,而并无传统玉饰。还有著名的明代梁庄王墓(卒于1441年),其中出土金银玉器1400多件,但是珠宝则有超过3000多件,明显多于传统玉器,除钻石外所有贵重宝石均有出现,也可以说明我国古人的审美也并非铁板一块。事实上查阅古籍,明代对海外(主要是缅甸与中亚)的宝石采购,其消耗之巨令人咋舌,绝非“中国人只喜欢玉不喜欢宝石”。
话扯远了拉回来,个人认为即使在今天,玉石仍然与中华文明有很明显的捆绑,而不是宝石相对简单的颜值取向。玉文化盛行很大程度还是拜中国文化的数千年传承,与中国本身经济的兴旺发达,如果中国想要希望玉文化能够出口全球,大概还是取决于我国的文化输出能力,才是关键。

■网友的回复
要是论产地的话,无论是未开采的昆仑山,还是俄罗斯,储量都很大,可惜,在古代并没有被人发现,这就是核心原因。
你知道吗?其实和田玉的历史,其实比中国有文字记录的历史还要悠久,所以和玉大叔今天就来和大家盘点一下,和田玉为什么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中国的文化紧紧的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