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插图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功夫财经,图源图虫,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 心术|77岁的任正非,清醒!】任正非没有畅想美好未来,反而忧思重重,逆人性的去考虑“失败”。
任正非的第二个心术,可能违逆了很多人,那就是他不断强调向美国学习。
不管是孟晚舟,还是余承东,抑或是其他人,如果没有把握住任正非的心术,那么华为可能不再是那个华为了。在这一点上,我们是不用回避夸赞任正非的。
10月25日,“孟晚舟上班”登顶热搜。从流传出来的小视频看,孟晚舟受到同事们的热烈欢迎,其中有人送花,也有人送上拥抱。这位任正非的女儿,重新回到了华为的岗位上。
也是这一天,任正非过生日。不知不觉,任正非已是一位77岁高龄的老人了。在77年中,他差不多花了一半的时间在华为身上;而三十余年风雨,华为渐渐成长,也陪伴任正非走过。
细思一番,这位统领华为的老人,有着别具一格的“方法”。他不像马云,能在缺钱少粮时画下激动人心的大饼;也不像雷军,频频在舆论场中下场替公司代言;更不像王健林,扬言一个亿只是小目标。外界所能知道的,似乎只是这位老人不厌其烦地反复表达自己的悲观态度。
这位不厌其烦表达悲观态度的华为统领者,尤为醒目的是,在排外舆论不断高潮自嗨化中,依然反复强调要向美国学习,要开放学习。他表示,美国的自由允许个人胡说八道,这种冲突不知什么时候就可能产生井喷,“任何时候都要虚心学习”。
那么,他为什么如此一贯的悲观呢?为什么不断表示要向美国学习呢?结合华为的成长史来看,两者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说到底,这就是任正非统领华为的“方法”,只不过这种方法比较独特,更像一种“心术”罢了。
问题在于,随着老人的渐渐老去,还有人能延续这种心术吗?回到华为的孟晚舟,能不能会不会承接上这种内在传承呢?
01
不断强调未来悲观
任正非的心术,可能令很多人很多企业都想不明白,它的起点是一种悲观的态度。
2000年,华为利润已经高达20多亿,在全球范围内都崭露头角。但此时任正非对形势的判断却非常悲观,他发表的《华为的冬天》开篇就说:“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
文章插图
任正非没有畅想美好未来,反而忧思重重,逆人性的去考虑“失败”。“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
这是任正非在“蓄意”打击华为员工的干劲吗?这是任正非“蓄意”筹划未来转移责任吗?
都不是,任正非自己给出了答案,“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也就是说,只有做好时刻做好迎接失败的准备,才能活得久一些,久一些而已。
文章插图
在我看来,这种悲观正是一种管理心术。作为企业的统领者,悲观不仅不是消极能量,相反是一种更具主动性进取性的能量;因为它更容易激发行动。
态度的悲观和乐观在开头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种态度导向的行为的质量;乐观也可能导致自满自嗨,荒废懈怠,被人淘汰;悲观也可能带来拼搏动能,去化解,去成功。
任正非给华为员工提供了一种“确定性”,未来悲观的确定性,这正好回应了人性厌恶不确定性的天性,激发了大家的行动欲求。也正因为如此,华为整个团队才都知道要“采取行动”。
在这个意义上,任正非完成了对华为核心共识的一次大统领;唯其如此,才是一种“心术”。
02
不断强调向美学习
任正非的另一个心术,违逆了更多人的情绪,那就是他不断强调向美国学习。
但正是这一点,却让华为有了一个始终模仿学习乃至超越的具体的对象。没有陷入自我想象,没有陷入闭门造车,没有陷入失落沉沦,而是一点点慢慢的学习进步超越,最终持续的发展。
归根到底,任正非是认识到了“卡脖子”问题的根源,认识到了“科学和技术在支撑美国”。
9月,任正非签发的文章《刘亚东:我提出“卡脖子”问题三年了,许多人还不明白,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指出,很多核心技术被卡了脖子,这只是表象,实质是基础科学大幅落后于美国。当前,美国在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对其他国家拥有碾压式优势。
稿源:(创业邦)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10194015H021.html
标题:心术|77岁的任正非,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