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被折叠的短评,快失守的豆瓣电影( 三 )


如今再读《电影评分八问》 , 想问阿北一句:"豆瓣后面是很多个'别人'" , 别人是谁?别人在哪?
失去坐标系的中国影视圈
豆瓣电影每次一点微小的变化都能在影迷圈引发巨大反响 , 因为它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兴趣标记社区 , 而是已经成为民间影视评价体系中关键的一环 , 与各类影视奖项、专业影评人共同构成中国影视圈的坐标系 。
就像不少影视奖项在评奖时会区分"最佳"和"最受欢迎"一样 , 对于内容作品的评价总是需要专业评价和大众评价两个视角的 。 但如今这两个体系却都因为各种原因渐渐瓦解 。
在以往 , 专业影评人的组成非常简单 , 主要由影视行业从业者、相关院校学者和影视媒体共同组成 , 但随着***不断发展 , 掌握话语权的群体不断扩大 , 影评人的群体也在近一两年完成了扩张 ,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隐患 。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在电影频道《今日影评》节目中曾提到 , "现在影评人太多 , 以至于可以用'泛滥'来形容 , 这个身份不再具有一种令人羡慕的意味了 , 很多人可能觉得'影评人'太大众化 , 这个标签不具备存在感 。 另一方面 , 影评人所追求的独立的身份很难实现 , 因此观众免不了要大失所望 。 "
影评作为一种评论存在公信力的基础是相对独立 , 但现实是影评人早已被纳入产业链条中 , 受各种力量所裹挟 。 影评人不是电影节评委 , 作为影视产业的下游行业 , 在如今往往以***大V的身份存在 , 而***的盈利模式本质上也遵循媒体售卖注意力的那一套 , 想要完全独立于片方和大众之外几乎是不可能的 。
影评人圈子也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 越来越多的影评人开始做*** , 开始规模化 , 开始商业化 , 最终成为披着"影评人"外衣的营销号 。 红包影评、恶意差评、标题影评等层出不穷 , 影评人群体本身的公信力渐渐消解 。
豆瓣电影本轮改版则是另一种声音被消解的表现 。
电影好不好 , 不仅要看票房 , 还要看口碑 。 作为最重要的影迷评分论坛 , 豆瓣电影一直在"呈现口碑"环节扮演着关键角色 , 买电影票前先看一看豆瓣评分成为了不少影迷的选择 , 由于近些年豆瓣遭受水军和饭圈双重入侵 , 评分的公信力已经不及当初 , 如今"被折叠的短评"则彻底剥夺了大众自主了解影片评论的渠道 。 "大众影评"失声……
票房、专业影评人、大众影评共同构成了影视作品的评价坐标系 , 但如果其中两大环节名存实亡 , 那么三维坐标系将变成票房坐标轴 , 最终走向"一切向钱看"的黑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