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又整理在近十余年的CPI走势中,标注了11月的CPI情况,见下图:
文章插图
图中我将11月单独标注,如果用经济学最基本原理分析,天猫引领的双十一可能会打破短期的供给均衡,尤其在近几年非天猫体系零售也纷纷参与双十一,当天也成了全国零售业的狂欢,需求旺盛CPI理论上是要上扬的,或者会在其后保持CPI的增长。
在上图中,双十一启动之前的2008年上下,11月CPI走势相对凌乱和不规则,其后CPI整体是在上扬,其后今年我们发现当期CPI下降的概率更大,我们将此归因为:愈演愈烈的低价策略下的双十一是以抑制终端价格为代价的。
在宏观经济向好,通胀预期强烈的背景下,此手段可减轻宏观经济的通胀压力,这也是我国电商业的一大贡献,但如前文所言,当下我们不仅是要提高需求,更应该要在市场中通过提振需求能使实体经济分享超额利润,而非以往由单一平台把持。
我个人希望今年平台们都不要再强调低价,给供应商留有余地,甚至用户流量起来,一些紧俏优质商家获得价格溢价机会也并非不可,在过去,电商将低价视为天然使命,以让商家让利获得用户流量,再将流量销售于商家,今年这种循环希望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垂直细分品类的机会。
我个人一直在关注服饰行业,这是一个最先进行电商化的品类,也是阿里的护城河品类之一,但在近年该品类一方面进入了下行通道,而另一方面,阿里在此品类的控制能力也有明显的下滑,如白牌商家向拼多多迁移,而白牌与品牌商品其实是共享同一生态的,白牌权重的降低,如森林缺少灌木,阿里的用户和流量基础有被侵蚀的风险。
但我在今年的观察中,一直比较倾向于认为该品类在产业端可能已经度过调整期,见下图:
文章插图
从2015年至今,“穿”这一大品类的线上增长多是在下行通道中,与此同时,“吃”则相对稳定,“用”亦是在下降。
但进入2021年之后,“穿”就有了逆转的苗头,似乎有触底的可能。
我们继续看下图:
文章插图
两张如放置在一起对比,很容易发现,2015年确实是服饰行业的一大转折点,概念后,固定投资增长一路下滑,可以说是零增长,我们也知道,一个行业如果要保持产能的稳定输出,是要每年进行必要的固定资产投入的,我们只能将零增长解释为行业在稳步去产能。
联系到彼时宏观层面也进行了比较大手笔去产能工作,也强化了我们上述判断,但进入2019年之后,固定投资有了好转的迹象,若无疫情这一突发事件影响,很可能2020年之后该品类会进入一个上升周期。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1年1-8月,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2520家,累计营业收入9056亿元,同比增长9.6%;利润总额396亿元,同比增长9.5%;利润率4.4%,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相较于其他品类,我们觉得服装行业在一个需求不振的周期内,还是相对比较稳的,同期家电行业利润增长就严重落后于销量增长,利润是被稀释的。
我们之所以用服饰为例子,只是为证明:任何一个商业模式做到万亿元以上规模都要不同程度上受到周期性影响,服饰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之于阿里也恰是如此。
但周期性的“妙”就在于他是有周期的,有低谷就会有转机,有转机就蕴含希望,多年调整之后,相当部分行业其实已经完成了去产能化,要进入一个新的周期。
其主要表现为:
其一,国货概念兴起。
在传统经济分析中,去产能主要的手段是价格调控,也就是通过价格的调整使行业出清,而留存下来的企业又会缓慢获得产品定价能力,进而获得溢价,这个过程比较长,但概括起来就是这样简单。
在新国货的概念中,除了IP之外,我其实看到了冠以“新国货”名义后价格的上扬,也就是说,品牌商在行业完成出清之后,已经在考虑溢价的问题,而在出清完成之前,全行业都在价格甩卖,“新国货”这种溢价是很难行得通的。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新国货会强化我对部分领域出清工作的判断。
其二,零售渠道分散。
关于双十一预热,可能舆论更为关注李佳琪和薇娅在直播动辄数十亿的销量,我们且不论销量规模真实性(可能有退换货以及未完成支付等问题),单说令人咋舌的数据,我都感觉有些担心,如果一到两个直播可以霸占百亿级别的销量,那么,为巩固其地位,就有动机倒逼供应商以低价,寡头集中化的效应难道要在直播产业中再演么?
- 需求层次理论|华为摄像头不是徕卡的?这不是欺负我们这些不懂手机的人吗
- 拼多多|段永平:一直没看懂拼多多的商业模式
- 机器|工业触摸屏一旦出现了失灵,我们要如何处理你知道吗?
- 美光|免费给我们使用观看的网络电视盒子,没有广告真的很干净
- 电视机|谁扼杀了我们打开电视的欲望?手机未必是元凶
- 华为|重大变革已经开始,将改变我们所有人!
- 旗舰机|面对2021年旗舰机市场中的两员“猛将”,我们该如何抉择?
- 我们来了|整蛊好友无底线?微信隐藏表情包,原来这么简单
- 拼多多|当微信打开大门,能否再造下一个“拼多多”?
- 小米科技|傅盛:创业最可怕的是太自由,最大错误是拼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