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肖冰:深度揭秘达晨投资逻辑,非常理性( 二 )


过去两年 , 我们痛定思痛 , 放慢了投资进度 , 内部做了很大调整 。 最核心的是 , 我们公司整个投资体系都变了 。
原来 , 我们是以区域布局的 。 人民币基金都是这样 , 各地搞一些分公司 , 把当地的龙头项目HOLD住就行了 。 现在 , 我们有很多项目也是那时候弄的 , 也上市了 , 也赚钱了 , 抓住了很多机会 , 基金回报都不错 , LP也很高兴 。 但现在肯定不能这么做了 。
未来我们退出都是几年以后的事情 , 市场已经变化了 。 这时候 , 你以前的打法必须做出改变 。
重塑造投资体系
我们投资区域更加聚焦 , 进行了行业划分 , 建立了TMT、医疗健康、消费服务、节能环保和新材料、智能制造、军工六大行业投资部 , 以一批具有深厚产业背景的专业投资人员主导行业线的投资 , 优化了投资决策体系 , 以行业来引导投资 , 行业与区域紧密合作 。
转型对我们的人员体系、决策体系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 , 一些单纯依赖关系型、渠道型的投资人员无法适应专业化的要求 。
这样的人在以往可以通过他在当地的关系和人脉获得一些Pre-I PO项目 , 其中不少是奔上市的 , 规范而平庸的二三流项目 , 现在就不适应了 , 这样的项目我们根本不会投 。
现在 , 我们的投资人员必须对行业有深入的了解 , 得整天泡行业展会 , 到产业界去混 , 沿着产业链深挖项目 , 并通过专业能力为项目提供增值服务 , 促进项目的成长、实现价值增长和退出 。
转型的过程是很痛苦的 , 磨合期也有人不适应主动离职或被淘汰 , 但我们义无反顾、至上而下、统一认识、坚决执行 , 彻底转变过来后就豁然开朗了 , 有质量的项目源源不断地出现 。
以前我们办早期创业者的活动 , 总能看到红杉的投资经理 , 很少看到达晨的人 。 市场逼迫着我们去变 , 我们要因应市场变化 , 不变就会死 。 你永远要超前布局 , 规模越大 , 转型越难 , 也越痛苦 。
第一 , 逼着所有投资团队按照专业的方向去做 。
第二 , 逼着负责投资的合伙人牵头行业线的投资 。
历史的经验教训给了我们把握未来的信心 。 达晨已有40家上市公司 , 所以 , 我们投TMT或者拆VIE回国上市的公司 , 有丰富的对接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 。 我们对资本市场比较敏感 , 因为我们的退出市场在中国 , 所以一定要知道这个市场的变化 。
早在创业板出来之前 , 我们已经为创业板做好了准备 。 这一次 , 我们也要为注册制做好准备 , 为互联网公司在国内上市做好准备 , 一定要赶上这一波 。
达晨的早期的概念
我们的早期肯定是天使以后 , 类似于大天使 , 估值两三千万的项目 , 我们先投几百万进去 , 这样的公司投了一批 。 后来 , 估值在一亿以内的也投了一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