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寻找匈奴西迁的踪迹 ——试论匈人、匈奴同族说( 二 )


(二)康居时期
我国学者齐思和认为,公元91年之后,崛起于匈奴故地的鲜卑部落不断向北匈奴施加压力,使其无法在乌孙立足,遂决定西迁康居[8]。但是,这一说法所依托的文献仍旧是《北史》所言。根据《魏略·西戎传》(《三国志》所引)中的记载“康居,本国无增损也(相对于汉代而言)。” [9]862可以推断,在曹魏景元之前(作者曹魏郎中鱼豢所处时代约260年)康居国并没有受到外来部族的占领。这显然与《北史》所说金微山之败后,匈奴将老弱留于般悦国(乌孙),便由单于领导,西迁攻占康居存在矛盾。笔者认为,北匈奴西走康居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匈奴曾多次为汉军击败西逃,从其以往的逃亡方向来看,其单于西走康居是常有的事。郅支单于也曾在康居国筑有郅支城,并以此为据点对抗汉军。另外,从呼衍王辗转于蒲类、秦海的记录来看,康居似乎是两者间陆上通道的捷径。最后,康居曾是匈奴的属国,匈奴单于举众迁居于此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应当指出,北匈奴西迁康居的时间应晚于公元91年。结合之前分析,公元91年至公元156年间北匈奴仍活跃于西域地区,并为汉代史籍所记录,因此《北史》所云北匈奴举众迁往康居的时间当在158年之后。根据日本学者内田吟风的说法:“北匈奴并没有在西历158年时直接袭夺康居国本土,他们似大概在康居附近或边缘地区…即郅支单于曾以其地为临时根据地的坚昆国的北方。”[1]225这一地区相当于今天的吉尔吉斯草原地带。另外,据《晋书·四夷传》记载:“(康居国)其王居苏薤城。” [10]2544这一地区显然不同于汉代时期的康居中心。《汉书·西域传》有云:“王冬治乐越匿地(越匿地乃地名,莫任南先生认为,其在锡尔河流域[11]。到卑阗城…”[12]3891 (据清人徐松考证,卑阗城在汉代是为康居都城。丁谦认为其位于塔拉斯河与锡尔河北岸间)。说明在晋书成书的年代,即晋武帝公元280年左右,康居都城已由卑阗城迁于苏薤城。而苏薤城在今天的萨赫里·萨布兹。显然康居曾在三国魏时代(260年)后向南迁居。至于南迁的原因,笔者认为,显然是受外来入侵的影响。相较而言,北匈奴是最有可能侵占其中心地带(锡尔河北岸康居故地)的元凶(大月氏由盛转衰,柔然尚未兴起)。将这一证据比较《魏略·西戎传》所云曹魏景元之前康居本国并无增损的记录,我们可以得出康居国中心遭受匈奴侵占的时间当在公元260年至280年间。因此,结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为公元158年后北匈奴完全消失于文献记载做出如下解释:他们在公元160年前后受鲜卑压迫来到康居境内,但其在这一时期的活动范围应限定在康居边缘和乌孙之间。因为史书只说到鲜卑居匈奴故地,西击乌孙,并没有强调其对于乌孙的占领。所以,北匈奴很可能以乌孙为中心与鲜卑人展开了长期拉锯,而将吉尔吉斯草原作为他们的后方根据地。由于鲜卑势力的阻断,这一时期的北匈奴失去了与汉联系的通道,故文献中鲜有对其动态的记载。公元260年以后,出于鲜卑强势的压迫或其他未知的因素,才使得北匈奴向西迁徙,攻占了康居位于中亚的中心地带。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测,直到公元260年到280年间,北匈奴人才来到了今天锡尔河北岸的康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