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亡之际|明末存亡之际,崇祯提议捐饷,士大夫阶层为何还在哭穷?( 二 )


存亡之际|明末存亡之际,崇祯提议捐饷,士大夫阶层为何还在哭穷?
文章插图
张居正就曾明确指出宗室用度对朝廷经费的影响,本就捉襟见肘的国库就连军饷和赈灾款项都难以补缺,居然还需要养着这么多宗室,供养他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实在是不合理。对此情形,朝臣们自然也是看在眼里,因而当崇祯动员大家踊跃捐饷,却不削减自己藩王亲戚的生活用度,着实没有说服力。※ 崇祯皇帝刻薄寡恩?※朝臣们不愿响应崇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崇祯皇帝的刻薄寡恩,促使满朝文武非常害怕因捐献了巨额饷银,事后会遭到猜忌和清查。作为崇祯曾经十分信任的将领,袁崇焕被委以重任,并赐予尚方宝剑前往辽东抵御清军。奈何只因皇太极绕道长城直抵京城门下,其与朝臣之间的矛盾迸发,被六部九卿会审,由崇祯裁决判定死罪,惨遭凌迟。
存亡之际|明末存亡之际,崇祯提议捐饷,士大夫阶层为何还在哭穷?
文章插图
在朝廷遭遇危局需要决策,崇祯都会让朝臣们拿主意。然而一旦出现损失,崇祯都会拿大臣们兴师问罪,浑然不觉自己因当承担任何责任。长此以往,便再没有人愿意为他出谋划策了。当崇祯要求大家踊跃捐饷之时,满朝文武都表示自己为政清廉,从不以权谋私,没有多少钱财可以捐献。※ 晚明朝堂臣子俨然形成一个利益整体?※崇祯后期朝廷上的士大夫,早已因为共同的利益形成了一个整体。或许他们相互之间会为了私利而争斗,但真正以尽忠职守、保家卫国为己任的官员却已经所剩无几。这些人大多被排斥在朝廷权力中枢之外,贬黜到了外地。也正是这些忠臣成为了后来明朝覆灭后依旧坚持抵抗的中流砥柱。而在朝中,诸如江南复社等官商利益集团,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网络结党营私,早就腐蚀了朝廷。这些人面对皇帝对自身利益的威胁,已经能够形成强大的对抗力量。
存亡之际|明末存亡之际,崇祯提议捐饷,士大夫阶层为何还在哭穷?
文章插图
作为君权专制社会的根本,士大夫阶层始终是维护官僚体系和社会政策运转的核心。换句话说,在他们眼里,王朝更迭之际更应该为自己考虑,保留充足的本钱才能在新朝取得一席之地。而不论是农民起义还是外族入侵,只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与他们达成妥协,倚重他们才能稳固统治。所以他们对朝廷的财政危机,并没有感同身受的迫切,也就不会想到在李自成称帝仅仅数月之后,他们不仅会丢掉性命,也丧失了全部财富。综上所述,明末危急存亡之际,士大夫阶层之所以哭穷,不愿意响应崇祯皇帝捐饷的号召,既有追逐名利、低估危机等主观因素,也有对崇祯皇帝刻薄寡恩的忌惮、对皇亲藩王耗费巨大的不满等客观原因。最终在晚明的朝廷政治背景下,士大夫阶层俨然形成一个整体,对崇祯皇帝提出的捐饷提议,出现应者寥寥局面也就成为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