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决定东亚格局的一战 中日都没有退路可言

中日不可避免的一战
1937年中日的关系已经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双方在华北地区已经剑拔弩张。此时中国国内相求抗日呼声越发高涨,舆论声中的国民政府在对外问题上不能再一味妥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给中日高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场没有事先声明的事件让日本出现两种声音,一种认为“扩大”处理一战定乾坤,打服国民政府逼其投降,另一种为“不扩大”主张先消化东北,慢慢蚕食中国;而中国方面以蒋介石为首中国高层在庐山会议上达成一个共识,坚持抵抗与日本死磕到底。可见,日本高层对战争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而中国高层已经全力以赴顽强到底。

抵抗|决定东亚格局的一战 中日都没有退路可言
文章插图
日军进入北平
日军兵锋之胜
战端一开,日本凭借武器准备优势席卷华北,期间就有板垣师团凭一己之力击溃30多个中国师(日本一个师团2.2w,中国一个师1w),日军战斗力可见一斑。反观中国军队除了轻武器和人数优于日军,只剩血肉的中国军队已毫无优势可言。
国民政府及时调整战略,为避免重蹈宋明的覆辙,充分利用中国地形优势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日本显然没有预估中国抵抗的决心,只求速战速决,逐次填兵,战略中心由北向东。中日在上海鏖战三个月,日军艰难取胜,随即兵临中国首都南京。
日军攻势猛烈于37年底拿下南京,为了瓦解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就是一场以侮辱中国为目的,瓦解抵抗意志,满足征服感的大屠杀。用过去的农业时代蒙古西征的野蛮方式,反而激发中国反抗意志。
面对日军暴行,中国政府没有屈服迁都重庆,选择继续抵抗。没有投降的中国,让日本极为恼怒,头脑发热超越国力发动向武汉的攻势,中国用100个师依托地势层层布防顽强抵抗。从武汉会战期间日军频繁使用毒气弹,可见中国军队抵抗之激烈无以言表。当日军拿下空城一座的武汉,却已经是精疲力尽,由此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抵抗|决定东亚格局的一战 中日都没有退路可言
文章插图
作战中的日军
国际社会的尔虞我诈
中日战争如火如荼,国际社会却置若罔闻。比如自诩正义的美国在中日之间各种牟利,卖日本战争物资大发战争财,给中国贷款名义收取中国资源;苏联不想日本在远东做大,援助中国武器削弱日本实力;德意在战争初期援助也不少,但迫于日本压力下都停了。可见世界各国都是各怀鬼胎,只是口头支持中国,实际纵容日本侵略。
自武汉会战后,海上交通线被封锁,国民政府高层出现了动摇,汪精卫叛国投敌,中国局势严峻万分。此时的正面战场呈现胶着状态,中日互有胜负,但敌后战场在正面战场的牵制下,逐步拉开序幕。虽然国共在抗战期间多有摩擦,但双方都以国家利益为重,合作仍是两党的大基调。而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也成了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