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及第|用数据说话:中国到底哪个地方的人考试最厉害?( 二 )


科举及第|用数据说话:中国到底哪个地方的人考试最厉害?
文章插图
到了晚唐,王定保出生的江南道(包括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以及江苏、安徽、湖北之长江以南、四川东南部等地)在科举上开始冒头。原因是,安史之乱后,北方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饱受摧残,人口日益向南方迁徙。这样此消彼长,南方就开始崛起,无论经济还是教育,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韩愈曾说,大唐的财赋来源,十分之九来自江南。如果王定保早生个一两百年,估计进士的头衔就一辈子跟他无缘了,只能感叹自己,官做得再大,“终不为美”。所以说,人生的成功,时间和区域,都很重要,缺一不可。跟唐朝科举爱开后门、政策照顾明显等做法不同,宋朝科举一开始就讲究公平,考卷不仅要糊名,还要专人誊录,避免考官认字迹打分。科举真正成为平民阶层上升的通道,始于宋朝。宋太宗在位期间,宰相李昉的儿子李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的堂弟吕蒙亨、盐铁使王明的儿子王扶均,这三个人在同一届科举中,都考中了进士。殿试时,宋太宗发现了他们的名字,直接拍板说:“势家不宜与孤寒竞进。”意思是,你们这些官二代,就别跟寒门子弟抢了。于是,这三个人的名次全让给了寒门子弟。没背景,比有背景还重要。统计显示,整个宋代,布衣出身的进士占了一半以上。但是,宋朝科举有新的问题:南方人太能考了,导致北方人心里很不平衡,双方为此吵闹不休。最著名的一次,是山西人司马光和江西人欧阳修,为科举录取方法是否公平,大吵了一架。
科举及第|用数据说话:中国到底哪个地方的人考试最厉害?
文章插图
司马光说,北方有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几十年来竟然连一个考上进士的人都没有,可见全国一张卷统一录取,这种做法看似公平,实则太不公平,应该按照人口比例,给各路分配名额,逐路录取。欧阳修很不认同司马光的说法,他争论说,科举都是匿名考试,中榜后才知道籍贯,这么公平的制度去哪里找?北方进士少,只能说明北方人书没读好,说明不了其他问题。国家考试选进士,一定要在全国范围内把最好的人才选出来,而不要搞成地区间的分猪肉。双方的理论,各有道理。但最终决定政策走向的,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在同为江西人的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科举沿袭了全国统一录取的做法;到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上位,就开始试行“分省录取”。即便如此,整个北宋期间,南方人将九成进士收入囊中,北方进士仅占10%左右。南宋时期,因为北方基本沦陷,95%以上的进士都来自南方地区。从具体省份来看,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的进士人数高居全国前三。根据《福建通志》记载,宋代福建进士共7043名,排名全国第一。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两宋共有进士28933名(有籍贯者),算下来,福建一省就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比位居第二的浙江,整整多了2000多名进士,形势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当时人不无夸张地说:“龙门一半在闽川。”福建人绝对是当时全国最能考的。何炳棣分析说,两宋时期,尤其是南宋,比较南面的省份受益于远离宋金边界,免受战争侵扰,经济与文化也更加稳定发展。浙江、江西和福建,因此崛起。福建在十二、十三世纪,由于早熟稻的推广,海上贸易的繁荣,以及如朱熹那样的大学者的移入,一下子成为文化先进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