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及第|用数据说话:中国到底哪个地方的人考试最厉害?
历史上有个叫王定保的人。他是南昌人,在公元900年,即唐朝灭亡的倒数第七个年头,考中了进士,随后到南方去做官。时值唐朝末世,王定保一路碰到数起农民起义,只好跑到广州避难,在节度使刘隐门下做幕客。刘隐死后,他的弟弟称帝,建立南汉国,成为五代十国中“十国”之一。王定保时来运转,一路高升,做到宰相(同平章事),可谓位极人臣。晚年,王定保潜心写作,写下了著名的《唐摭言》。其中关于唐代科举情况的记载尤其详细,是后世研究科举的必读书目。在书中,这名唐代进士出身的南汉国宰相,美美地感慨一句: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此后,帝国的高官们,如果不是进士出身,不仅自己觉得人生有缺憾,别人也会看他少了点什么。就像现在的官员,做到了一定级别,也想拿个博士文凭。这种社会心理,原来是有历史传统的。已故史学大家何炳棣称,科举是帝国成功的阶梯,是阶层流动的通道。当做官越来越注重出身的时候,考中进士,逐渐成为当上高官的必要条件。这个时候,“你是哪里人”这件先天注定的事,就变得很重要了。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你要在对的时候,生在对的地方,人生的路,必定越走越宽。
文章插图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被唐朝继承并发扬光大。不像宋代以后有“科举名录”一样的档案簿,唐代没有科举及第的完整名单。在目前已知的极不完整的数据中,唐代籍贯可知的科举及第者,是648人。其中,关内道159人,河南道151人,河北道132人,进士人数位居前三。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看到没,唐代考科举最牛的地方,都是典型的北方中原地区,主要包括现在的陕西、河南、河北、山东这几个省份。这几个地方,产生了接近全国70%的进士。你要是穿越过去,千万别傻盯着东南沿海或长江流域一带。记住那时候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唐朝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双首都制:西京长安和神都洛阳。这两个地方,正是最出科举人才的关内道和河南道的核心。原因无他,举国科举的政策照顾和教育资源,都集中在那里。长安所在的京兆府选送的举子,前十名被称为“等第”,坐等及第。据王定保说,十人中最后被安排中科举的,至少七八人。如果哪一年礼部不给面子,多让其中几个落榜,京兆尹(首都市长)就要发飙,给礼部写文书抗议,让考官好好解释为什么要让首都的考生落榜,这到底是几个意思!这种权力优势,是外地州府不可能有的。洛阳则主要得益于武则天统治时期。当时,武则天将洛阳当作实际首都,在洛阳、长安分别开考,录取进士,而洛阳的录取名额竟是长安的三倍。一直到安史之乱后十余年,776年,洛阳的科举才被停掉。但已为洛阳乃至河南道的举子,提供了诸多便利。唐代的科举公平性差强人意,基本是政治本位决定录取名额。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礼部侍郎崔郾被任命为科举主考官。一堆官员跑到崔郾家,向他推荐自己的门生。大名士吴武陵拿着《阿房宫赋》,向崔郾力荐杜牧:“此人不当状元,谁能当?”崔郾面露难色,说今年的状元名额早被预定了,只能给杜牧安排个第五名。有背景,最重要。
- 雍正王朝:十四爷大闹灵堂,雍正用一招轻松化解,尽显帝王心术
- 贵族|唐朝最后一个贵族有多牛宰相想娶五姓女,科举制度只为压制他们
- 刘备临终的时候嘱咐了一段话,为何重用叛徒魏延,却不愿用赵云?
- 奉劝养花新手,用这4样“肥料”,要早点学会甄别”针对目标“
- 关于酒店的谈判技巧攻略
- 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用卑劣手段对付嫂子,所作所为让人不齿!
- 文昌|唐代科举舞弊案—长庆科案,而穆宗为何要没有从重处罚
- 吃什么能快速解酒?蜂蜜、浓茶都没用!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这2个
- 开国皇帝用自己的姓氏当做国号,史无前例,是慵懒还是别有它意?
- 武者|武者天称帝后面对百官刁难,她只用了一首诗便让全朝大臣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