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自幼患病,却长寿非凡,何也( 二 )
怪不得孙思邈先生从十一二岁一直学到了头发都白了不知道多少岁,真实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这时,其实孙思邈先生也不在意名利富贵,是真正的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于医学一道专心致志的探索了,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常说的你做的就是你感兴趣的事情,这样欲望调治到自己所职,自然学多久也不厌倦。更不会在意什么面子问题。正如孙思邈先生在书中所说:“虽艰远而必造,纵小道而亦求。不惮终始之劳,讵辞朝夕之倦。”“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只要这个人有值得学习的内容,不论他年长或年幼,不论他所在的地方离自己多远,都义无反顾地去学习。这个心态,其实比我们现代人要好很多了。也只有真正专一笃志,一心只有医道,才能如此纯粹吧。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孙先生也不是学到啥就全认为是真的,弄明白所学知识后,他会通过自己的实践去真正的掌握它:“亲经试炼,毫末之间,一无差失,并具言述,按而行之,悉皆成就”。想深学,学会,其实是要通过行动去体会的。这样慢慢学之以序,一步一个脚印,这路才走得下去。加上之前孙先生很小就通明典籍,有儒学根基牢固的底子,知道如何分辨,才能博采众家之长而不失其道。而这种专一笃行,其实自然地就会深入进去,这也成就了孙先生的医术。水滴石穿,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专一而有所成就,其实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治好自己的病,或者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医,这些都是孙思邈先生专一笃行的副产品了。医者仁心,志专至诚但是治好自己的病就算完了吗?不是的。孙先生他对“亲邻国中外有疾厄者”,能尽力的都会用自己的医术帮他们解决苦痛。由己及人,他心里是有别人的。
文章插图
就像他在《大医精诚》里写的:“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可见他心里不止有别人,还能身体力行专于为别人治病的事上。医生最大的事就是治病。怎么才能最大的发挥给别人治病的能力呢,就在于你不想自己的好恶得失,不想病人有没有钱、和自己的关系,不被情绪左右,这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治病、救人,怎么让他更好的活着。这样有十分力才能用上十分。试想如果我们是医生,但是看到来医治的这个人和我们有过冲突,我们会怎么给他治疗呢?这如果是个大病可能真的就啥都不想赶紧急救;倘若是个小病,没有这第一反应,要出十分力,小编其实是做不出来的。不是不想使出十分力,而是这有了空余的时间空隙,被思辨、情绪影响,即使用自己的职责告诉自己要客观,但潜意识就会有些应付,着急。这一次误差就算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这种情况积累起来,其实就不是一个好事情了。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所以啊,最重要还是专于事,真正的为别人着想了,这样每次往这个方向前进一点,其实美丑怨亲对自己的影响就慢慢不大了。我们想的更多的是我们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这样专于治病就能发现患者细微的问题,反而能成事,治好病。
- 朱元璋几乎杀光开国功臣,但却放过一个霸主,该家族繁荣200多年
- 刘备临终的时候嘱咐了一段话,为何重用叛徒魏延,却不愿用赵云?
- 诸葛亮|深度解析诸葛亮为什么隐居山野却能闻达于诸侯?
- 刘秀|史上三个叫丽华的女子,都貌美如花,为何命运却截然不同?
- 两个小国挤在一个岛上,东边国家宛如天堂,西边国家却深陷地狱
- 罗贯中|三国隐居的“第一人”,诸葛亮都要求见,罗贯中却不爱提及
- 宋钦宗|本是抗金名臣李纲,为何世人却评价他是灭亡宋朝的推手?
- 蜀国|诸葛亮天资聪颖,为何儿子却昏庸无能?诸葛瞻临终幡然醒悟
- 韩信|吕后赏赐食物给张良吃,众人羡慕,他却对儿子说:给我准备后事吧
- 刘邦|此人曾背叛刘邦, 汉朝建立后却得封侯, 并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