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同是招人才,刘备能三顾茅庐,姜子牙为何三请不成就把人才砍了?( 二 )


姜子牙说:“华士既不服从天子,也不与诸侯友好,像这种人,我还能使他臣服吗?这种既不肯合作,又不肯臣服的人,就是背叛之民。我三次请他,他都不来,这就是谋反之人。如果我要是再表彰这种人为道德楷模,那全国上下都会来效仿他,到那时,我这个国君还怎么当啊?”
姜子牙和刘备,都曾三次邀请贤人,但区别是:刘备在第三次见到了诸葛亮,并且成功将其纳入自己麾下;姜子牙一连三次邀请华士,都以失败而告终,结果他怒而杀了华士。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难道是因为姜子牙不仁吗?非也。首先,姜子牙与刘备的位子不同。
我们常说两句话“屁股决定脑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刘备三顾茅庐时,只是寄居于荆州刘表帐下的外来户,一无地盘,二无实权,仰人鼻息。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他只能是求贤若渴,不会在乎自己的威信和面子。

诸葛亮|同是招人才,刘备能三顾茅庐,姜子牙为何三请不成就把人才砍了?
文章插图
而姜子牙不同,他杀华士时,已经不是当年周文王身边的那个谋士了,而是齐国的开国之君。招揽人才固然重要,但比起一个国君的威信来说,一个人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其次,姜子牙和刘备的做事规矩不同。
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姜子牙与刘备眼中的“规矩”,是不一样的。
姜子牙身为齐国的一把手,他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到“普遍性”,即姜子牙如何对待华士,会对齐国的其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一个华士不肯出山,姜子牙没有意见,还表彰他为楷模,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来仿效他。如此一来,齐国的事业将无从发展。
而对刘备来说,他做事考虑的是“特殊性”,即如何用特殊的手段、特殊的政策,把他眼下最想要的人才搞到手。
所以,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刘备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谦卑,甚至让关羽、张飞都吃醋。但这样的事情,只能发生在他做皇帝以前。
所以,冯梦龙在故事的最后,是这样评价的“齐所以无惰民,所以终不为弱国。”

诸葛亮|同是招人才,刘备能三顾茅庐,姜子牙为何三请不成就把人才砍了?
文章插图
【 诸葛亮|同是招人才,刘备能三顾茅庐,姜子牙为何三请不成就把人才砍了?】姜子牙杀了一个华士,起到了“立规矩”的作用,齐国此后再无华士这样的“闲云野鹤”,没有人再敢效仿他隐居不出,而是要个个尽其所能、为国效力。这也是齐国一直强大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