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不死,司马懿还有没有机会谋夺曹魏大权?( 二 )


从讨张鲁 , 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 , 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 , 此机不可失也 。 今若曜威汉中 , 益州震动 , 进兵临之 , 势必瓦解 。 因此之势 , 易为功力 。 圣人不能违时 , 亦不失时矣 。 ”魏武曰:“人苦无足 , 既得陇右 , 复欲得蜀!”言竟不从 。 ——《晋书·宣帝纪》

如果曹操不死,司马懿还有没有机会谋夺曹魏大权?
文章图片
司马懿跟随曹操讨伐张鲁时 , 曾经献策说:“刘备用欺骗的手段 , 夺取了刘璋益州地盘 , 蜀地之人并不归附于他 , 如今他又出兵江陵 , 这是很好的机会 , 如今我们占据汉中 , 益州震动 , 可以趁此机会进兵益州 , 就可以荡平刘备的势力 。 这么好的机会 , 这么容易建立的功业 , 希望丞相不要错过机会!”对于司马懿所说的话 , 曹操的反应很冷淡 , 他说:“人最重要的就是知足 , 如今已经得到了陇右 , 还想直接进取蜀地 , 未免太贪心了!”实际上曹操何尝不想借机攻取巴蜀 , 但是汉中之战魏军的消耗极大 , 已经无以为继 , 而益州在诸葛亮的带领下是以逸待劳 , 怎么可能轻易攻取呢?如果进入相持阶段 , 刘备又从江陵回军 , 加上虎视眈眈的江东孙权 , 曹操将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 。 司马懿只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 , 曹操则看到了潜在的危机 , 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
既而从讨孙权 , 破之 。 军还 , 权遣使乞降 , 上表称臣 , 陈说天命 。 ——《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跟从曹操讨伐孙权 , 击败了孙权后 , 孙权派使者来说自己投降 , 愿意做曹操的臣子 , 同时说曹操是天命所归 , 应该自己代汉自立 。
魏武帝曰:“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答曰:“汉运垂终 , 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 , 以服事之 。 权之称臣 , 天人之意也 。 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 , 畏天知命也 。 ”——《晋书·宣帝纪》

如果曹操不死,司马懿还有没有机会谋夺曹魏大权?
文章图片
曹操面对孙权的恭维之词 , 大笑说:“小儿孙权想把我放在炭火上烧烤!”司马懿则说:“汉国运衰微 , 而丞相已经得到了天下的十分之九 , 天下归心 。 孙权称臣 , 是他能够顺应天命 , 你不用谦让 , 天下有能者得!”相比于司马懿 , 曹操一直以汉臣自居 , 尽管大权在握 , 却并不想自立 , 在他心底里认为时机还不成熟 , 表面上看自己已经和天子之位咫尺之遥 , 但实际上外有刘备、孙权虎视眈眈 , 内有别有用心者伺机而动 。 而司马懿态度不同 , 司马懿为人外宽而内窄 , 在他看来如今汉献帝就是个傀儡 , 利用价值已经消失 , 这个时候就该取而代之 。 听了司马懿的话 , 曹操更是认为这个司马懿非人臣之选了 。
魏国既建 , 迁太子中庶子 。 每与大谋 , 辄有奇策 , 为太子所信重 , 与陈群、吴质、硃乐号曰四友 。 ——《晋书·宣帝纪》

如果曹操不死,司马懿还有没有机会谋夺曹魏大权?
文章图片
魏国建立后 , 司马懿被迁为中庶子 , 多次参与曹丕的重要事件 , 屡屡出谋划策 , 建立功绩 。 因此司马懿被曹丕所信任 , 成为曹丕身边最信任的四人之一 , 他们并称为曹丕手下的四友 。 杨修作为世族代表则是曹植的谋臣 , 只不过颍川司马懿棋高一着 , 屡屡破坏杨修的计划 , 最后在世子之争中 , 曹丕获胜 , 杨修为曹操所杀就是曹操最后的态度 , 曹植已经没有机会 , 在这个过程中 , 司马懿所立下的功劳极大 。 阴谋诡计是司马懿的强项 , 他所谋多为阴谋 , 而不是阳谋 , 对于这样的臣子 , 曹操时刻都保持着防备之心 。

如果曹操不死,司马懿还有没有机会谋夺曹魏大权?
文章图片
直到曹操去世前 , 司马懿的主要身份都是世子曹丕的幕僚 , 曹操身边的谋士 , 纳其谋但不可赋予兵权 , 这就是曹操对于司马懿的钳制之策 , 司马懿为我所用也要为我所控 , 在曹操眼里 , 司马懿不过自己手中一枚棋子 。 直到曹丕继位后 , 司马懿才进入权力中枢 , 但曹丕、曹睿的能力皆在司马懿之上 , 因此司马懿也不敢造次 。 你说曹操不死的时候 , 司马懿压根就没动过夺权的心思 , 因为他压根就没有那个能力 。
一个人的历史 , 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