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的死亡是个迷,究竟是什么夺走了一代天子年轻的生命?( 二 )



顺治皇帝的死亡是个迷,究竟是什么夺走了一代天子年轻的生命?
文章图片
顺治出家 , 其实在民间这样的说法流传极广 。 像《清穆类钞》《清代野史犬观》《清史通俗演义》等等野史 , 都持这样的观点 。 根据史料记载 , 顺治一向崇尚佛教 , 而且早有出家之意 。 董鄂妃死后 , 他一度伤心欲绝 , 无心朝政 , 病逝于养心殿 , 也许仅仅是一个对外的托词 。 其实顺治并没有死 , 而是遁入空门削发为僧 。 《起居住》记载 , 康熙继位后不久 , 孝庄皇太后曾多次带着他 , 上五台山礼佛 。 像这一类的活动完全可以在北京举行的 , 可他们偏偏不远千里 , 劳师动众 , 特意去到五台山 。

顺治皇帝的死亡是个迷,究竟是什么夺走了一代天子年轻的生命?
文章图片
如此看来 , 顺治在五台山出家修行 , 也许才是隐藏在礼服背后的真相吧 。 庚子之变的时候 , 慈禧太后西逃 , 到了山西北边的时候 , 当地要接待她 。 接待当时物质条件比较差 , 她是皇太后 , 那又器具不够 , 就从五台上借了一些用具 。 有人说 , 那些用具跟宫廷用具相似 , 可能是顺治当年用过的 。
如果将这些细节综合起来 , 关于顺治的死亡之谜 , 似乎可以还原成这样一个过程 。 孝庄害死了董小宛 , 顺治心灰意冷之下 , 到五台山出家为僧 。 而清廷唯恐此事为天下人所知晓 , 于是便假传顺治死讯 。 都说无风不起浪 , 这个解释看似也合情合理 。 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和梁羽生先生 , 都分别在他们的作品《鹿鼎记》和《生到下天山》中 , 用了一些笔墨做了渲染 。

顺治皇帝的死亡是个迷,究竟是什么夺走了一代天子年轻的生命?
文章图片
不过细说起来 , 这个说法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 根据历史上的真实记载 , 董小宛比顺治大14岁 。 暂且不说 , 顺治皇帝是不是会喜欢比他大那么多的一个女子 。 更关键的是董小宛 , 甚至和顺治皇帝就没有出现过交集 。 有史书记载 , 笔记也记载 , 顺治娶董鄂妃的时候 , 董小宛早已经死了不再人世界了 , 他们俩怎么结合呢 。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董鄂妃 , 并非是董小宛而是内大臣鄂硕之董鄂氏 , 她乖巧贤淑美丽聪慧 , 深受顺治的恩宠 。 当然 , 也就不存在因为出生问题 , 而被孝庄太后嫌弃 , 并且设计害死这样的事情 。 顺治因董鄂妃辞世 , 而遁入空门的这一说法 , 尽管曲折离奇 , 为小说家所喜爱 , 但是真正的可信度并不高 。

顺治皇帝的死亡是个迷,究竟是什么夺走了一代天子年轻的生命?
文章图片
跟甚至出家说相比 , 另外有一种说法更加地吸引人的眼球 。 2004年4月20日 , 厦门晚报的头条新闻吸引了无数的目光 , 说顺治被郑成功毙于厦门 。 一时间舆论哗然 , 很多人都觉得实在是太劲爆了 。
1992年的一个普通的下午 , 居住在厦门的郑万龄 , 在家里整理父亲留下的遗物 。 郑家是郑成功的后代 , 郑万龄的父亲去世之后 , 留下了不少跟先祖相关的书籍 。 然而 , 就在整理的过程中 , 一本书吸引了郑万龄的注意 , 这本手抄本名叫《延平王起义实录》 。 延平王就是郑成功 , 延平郡王这个名号是南明永历皇帝 , 为了奖赏郑成功抗清有功而赐给他的 。 这本书以日记的形式 , 记载了郑成功的戎马生涯 。 除了这家的主人 , 从来就没有人知道还有这么一本日记体的书的存在 。

顺治皇帝的死亡是个迷,究竟是什么夺走了一代天子年轻的生命?
文章图片
《延平王起义实录》一直由郑万龄的爷爷郑雨春保存着 , 直到去世了才传给了郑万龄的父亲 。 手抄本前页 , 有一个不可东移西借的诫训 。 虽然在92年就被发现了 , 但是12年才向外界公布 。 《延平王起义实录》当中有这么一则记载 , 竟有人密报郑成功 , 顺治皇帝在厦门思明港被炮击没击没 。 清军统帅达素 , 不敢对外公布这个消息 , 自感罪责重大 , 不得不畏罪自杀 。
想的也是奇怪 , 如果仅仅是一场普通的败仗 , 达素有什么必要非选择一条自杀的不归之路 。 顺治被郑成功炮毙于厦门 , 这个消息对于当时正在缠斗的清朝和南明双方都很重要 。 为了不动摇本方的军心 , 同时也为了不鼓舞对方的士气 。 清廷有意地隐瞒了顺治的死因 , 这个说法似乎也很有道理 。 只是还能不能找到更为有利的证据 , 来验证并且支持这个说法呢?

顺治皇帝的死亡是个迷,究竟是什么夺走了一代天子年轻的生命?
文章图片
专家们对《延平王起义实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 他们发现在手抄本上 , 还有一段关于太师郑芝龙被害内幕的文字 。 其中再次提到顺治帝的死因 , 太师郑芝龙降清之后 , 屡次写信劝儿子郑成功投降 , 都以失败而告终 。 但顺治并未将他治罪 , 而是好吃好喝地养着 , 然而顺治一死 , 继位的康熙就把他给处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