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等不到的恋人:战地情书揭开抗美援朝爱情往事( 三 )


文章图片
鹿鸣坤写给朱锦翔的信件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然而战争总是残酷的 。 一天 , 前线传来鹿鸣坤战友一大队队长牺牲的消息 , 他也是山东人 , 23岁 。 “每当机务主任从塔台走到机场某个机组位置 , 默默地用手指飞机的盖布、工具包 , 画一个圈 , 大家就明白这架战机的主人回不来了 。 ”朱锦翔紧张在前线的爱人 , 又不敢乱想 。
1951年12月 , 朱锦翔所在的师部紧急撤回上海 。 回到上海没几天 , 战友无意间向她说起:“听说三大队……”话说了一半 , 朱锦翔紧张地问:“是不是鹿鸣坤怎么了?”战友没再多说 。 朱锦翔强压着不祥的预感 , 立马写信问鹿鸣坤好不好 , 前线战事如何 。 她还告诉他 , 她很想他 。
噩耗像暗夜一样一点点抵达 。 “听说又牺牲了一个大队长 。 ”朱锦翔又一次在战友口中得知 。 她紧张地追问是谁 , 对方依旧闭口不言 。 后来实在瞒不住了 , 部队领导找到朱锦翔 , 正式通知她:1951年12月 , 年仅22岁的鹿鸣坤在朝鲜前线牺牲 。 朱锦翔的最后一封信还没来得及寄出 。
痛失所爱是什么滋味?朱锦翔躺了三天 , 粒米未进 , 只是对着鹿鸣坤送给自己钢笔愣愣地发呆 , 任由眼泪不停落下……
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 , 朱锦翔的名字第二次出现在《解放日报》上 , 她被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 。 离开上海的那天 , 北上的火车已经快要开动 , 鹿鸣坤的战友 , 空二师第六团第二大队队长王万玉驾着吉普车一路追赶 , 终于在火车驶出车站之前 , 将一张自己和鹿鸣坤的合照塞到了朱锦翔的手中 。 他要把鹿鸣坤在这世界上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影像 , 送给他的爱人 。 朱锦翔把照片捧在怀里 , 一路泪流……

一生等不到的恋人:战地情书揭开抗美援朝爱情往事
文章图片
战友王万玉(右)送给朱锦翔自己与鹿鸣坤(左)的合照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北大新闻系毕业后 , 朱锦翔被分配到《兰州日报》当采访人员 , 后来又到了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副教授 , 在西北度过了动荡的中年时代 。 再后来 , 她为人妻为人母 , 被生活催着往前走 。 关于天空、战争和失去的爱人 , 随着那些战火中的书信 , 被压进心底 , 锁入橱柜 。
「家书」
2005年7月下旬 ,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的张丁接到了一个电话 。 “我的书信是和初恋之间的通信 , 当时还没结婚 , 算家书吗?”电话那头 , 朱锦翔问 。 不久前 , 她在《读者》杂志上看到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刊载的征集启事 , 决定捐赠自己的书信 , 让更多人知道这段故事 。

一生等不到的恋人:战地情书揭开抗美援朝爱情往事
文章图片
朱锦翔拿着2005年刊登家书征集启事的《读者》杂志 。 张丁摄
此后 , 张丁陆续收到了好几封朱锦翔寄来的家书 。 泛黄的纸页上 , 是她颠簸人生中被珍藏许久的 , 曾经牺牲于战火的爱情 。 半个世纪前的爱意 , 温柔、克制又进步 。
“锦翔:我刚从东北回来 , 收到了你的来信 。 当时我是累的 , 头痛、腰酸 , 阅过信之后 , 我特别兴奋 。 兴奋的就是 , 你能针对我的思想来帮助我 。 我有这样一个人经常帮助我 , 工作会更起劲 , 改正缺点更快 , 你的帮助是真正的从革命利益出发……”在信里 , 鹿鸣坤说自己正为成为“半个飞行家”的光荣称号而努力 。
美军的炮火在头顶纷飞 , 鸭绿江畔出征的部队步履匆匆 。 新生的共和国空军力量薄弱 , 但战争开始的时候 , 没有人畏惧退缩 。 或许是在机舱、在战壕、在刚刚结束的一场战斗之后 , 鹿鸣坤给自己的恋人写下了这些文字 。 现在看来 , 每一个字都弥足珍贵 。
十余年间 , 张丁主持的家书项目收集到了近6万封家书 。 从联络伊始 , 到对每一个文字的辨认、整理 , 再到各类家书的结集成册 。 他见过太多老人 , 听过许多故事 , 但朱锦翔的故事令他难忘 。 “这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爱情 , 是战士的爱情 , 太珍贵了!”张丁说 。
从兰州大学退休后 , 朱锦翔回到上海养老 。 “我快90岁了 , 以前总不好意思 , 现在这些故事 , 可以说了 。 ”她看着窗外感慨 , 平静又温柔 。
那些跟随朱锦翔从上海到兰州 , 从北京再回到上海的书信 , 被那则家书征集启事打开 。 半生漂泊 , 纸页泛黄 , 但炮火中的记忆和情感 , 坚韧浪漫 , 历久弥新 。

一生等不到的恋人:战地情书揭开抗美援朝爱情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