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如果不是给诸葛亮面子,益州人早已卖了蜀汉集体投降曹魏

《三国志 蜀书》中有一特殊篇章,叫《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写的是三国时期的益州名士,其记述非常详尽,字数达到八千八百多字,要知道蜀汉五虎将的合传也不过三千六百多字,不到名士传的一半。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三国志》作者陈寿自己也是益州名士的一员,本篇传记中的人物,大多是陈寿的老师,师叔,师祖,其传承有序,脉络清晰,陈寿对这些前辈的事情相当了解,自然可以说的比较清楚。
另外,陈寿在这篇传记中也埋藏了一条引线,隐隐约约告诉了我们蜀地名士虽然敬重诸葛亮,且对蜀汉数十年统治颇有赞许,但私下里并不支持蜀汉政权,以至于邓艾三万疲卒兵临城下,以谯周为首的蜀地名士就立刻劝后主投降,巴不得蜀汉早点灭亡。

曹魏|如果不是给诸葛亮面子,益州人早已卖了蜀汉集体投降曹魏
文章插图
这条引线其实就是一句话,确切的说,是一句流传甚久,流传极广的著名谶语,据说它出自汉初儒家高人对儒家经典《春秋》的神学解读《春秋谶》之中,原文是:“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
两汉加起来只有405年,这句话前半部份就错了,但这并不影响它后半部份的传布,因为第一汉朝人对谶语有一种莫名狂热的迷信,第二这条谶语非常奇妙,它具体而又模糊,似乎已经把汉朝灭亡的具体时间,乃至灭汉与代汉的具体人物都交待清楚了,但好像又什么都没讲清楚,就让你们一代代后人去瞎猜,结果有拆字的,有意会的,五花八门,谁都以为自己参透了玄机,结果又好像谁都没有。
那么到底什么是谶语呢?我曾经在刘秀篇讲过,这里再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谶”凡是与“纬”相提,所谓谶纬也,乃源自秦末汉初的一种神秘学说。简单来说就是假托上古仙人与贤人的秘语,并穿凿附会于儒家经典(故称“纬”,以相对于“经”),从而将儒家经义曲解与迷信化、宗教化、神学化。相对于经书在士人圈的普及化,充斥着谶语的纬书只在少数读书人之中传播,被称为秘术。而能够掌握并解读谶纬的专业人士更是少之又少,往往被称为谶纬或数术大师,是汉朝士人圈中最顶级的人物,对政治与文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而作为这句最著名的谶语,由于关系着汉朝的兴亡,所以传播极广,特别是连汉武帝自己都忍不住推波助澜,有一次在宴会上对群臣说:“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奉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真要代汉了,他为了宣扬自己的统治的合法性,当然更要大力发展谶纬,使之逐渐成为了当时儒家的一门时尚显学与主流意识形态。而与此同时,蜀地的割据者公孙述也想称帝,所以也大力发展谶纬学,并找到了当时的蜀地谶纬大师杨春卿,高官厚禄养起来,要他寻找对自己称帝有利的谶纬,杨春卿翻遍纬书,终于被他找到了三句话,即《录运法》之“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之“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援神契》之“西太守,乙卯金。”值得注意的是,王莽与公孙述都没有使用“春秋谶”,大概是他们研讨了半天觉得自己跟这句话扯不上干系吧。所以后来刘秀也写了一封公开信回击公孙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