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明朝的科举考试,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分“南北卷”( 二 )


科举考试|明朝的科举考试,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分“南北卷”
文章插图
上图_ 科举制图解中国古代的地区差异远远甚于现代。在三国之前,北方尤其是中原地区,是毫无疑问的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广大的南方地区还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算是对南方进行了第一次开发;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北方大乱,大批人口南迁,从东晋到宋齐梁陈,虽然南方的发展速度加快,不过一直到唐朝初期仍然没有超过北方;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的安史之乱又引发了北方人口的再一次大规模南迁,南方进一步得到加速发展;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又一次导致北方大乱、人口南迁,最终使得南宋时期,南方的经济实力超越了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由于宋代推崇理学,加上唐末以来北方长期战乱,不仅是经济重心,就连文化重心也开始南移,因此,从宋代科举就有了南北之争,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就长期打压南方学子,甚至在宰相的政事堂树立一块石碑,上面写道“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带有明显的地域歧视,一直到宋真宗提拔江西人王钦若做宰相之后才算是打破了这一传统。到了南宋时期,北方沦陷,文化中心也转移到了北方。明朝初年,朱元璋统一全国,定都为南京,此举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南方城市第一次作为全国的首都,也表明明朝初年,全国的政治中心也转移到了南方。
科举考试|明朝的科举考试,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分“南北卷”
文章插图
上图_ 《铜板四书五经》民国版 精装本综上所述,明朝洪武年间,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部都在南方,加上明朝科举采取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之内,而北方自靖康之乱之后,受金朝、元朝统治影响极大,战乱不止,甚至在明朝初年,山东、河南等地变成了荒无人烟的无人区,才有了后来的“洪洞大槐树移民”,这些都导致理学兴盛的南方在科举考试方面优势巨大。因此,明朝洪武年间的历次科举均是南方录取人数远大于北方,但洪武三十年,出现一个北方学子都没有被录取的现象也的确罕见。
科举考试|明朝的科举考试,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分“南北卷”
文章插图
上图_ 杨士奇(1366年-1444年),名寓,字士奇,号东里,以字行到了洪熙元年(1425年),时任内阁大学士的杨士奇提出了“南北卷”的设想,建议科举按南北不同的录取比例来选拔进士,之后再统一进行殿试,得到了明仁宗的采纳,他下令“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意思是进士人数南卷录取十分之六,北卷录取十分之六。到了宣德、正统年间,为了照顾四川、云南、贵州等偏远地区,又增设中卷,分为南卷、中卷、北卷,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根据记载和考证:南卷的范围包括浙江、湖广(相当于现在的湖南、湖北两省)、江西、福建和广东五个省,以及南直隶(相当于现在的安徽、江苏)的应天、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徽州、、池州、太平、淮安、扬州等州府;北卷的范围主要有、山东、山西、陕西和河南四个省,还有北直隶(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北京和天津)的大部分和辽东、大宁等地;中卷的范围则是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四省和南直隶的庐州、凤阳、安庆、徐州、滁州、和州等地,。虽然后世有所调整,但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