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计算机第一人”查尔斯·巴贝奇与英国科学界的革新时代( 四 )
文章插图
达尔文与《物种起源》1871年10月,足够长寿的巴贝奇先后见证了胡威立和赫歇尔分别于1866年3月与1871年5月辞世,最终带着无比的遗憾,孤独地离开了人世。在学界一直持续争论着巴贝奇未能完成差分机与分析机的根本原因:究竟是单纯的经费不足,还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技术根本不足以实现巴贝奇设计的精度?这个问题的谜底直到1991年巴贝奇诞辰200周年之际,才终于得以揭晓。自1986年开始英国科学博物馆的技术团队根据图纸对巴贝奇的差分机进行了还原。为了考证巴贝奇设计的可行性,在制作过程中,复原团队仅仅使用了维多利亚时代所有的技术条件,根据原图纸来进行零件的制作。最终的结果是喜人的:在历时5年,花费近三万英镑之后,差分机得以面世。这个纯机械驱动的计算工具固然早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这证明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工业技术已经能满足巴贝奇提出的构想;如果有足够的经费,他本有可能将分析机也完成,从而将计算机发展的时钟拨快。霍华德·艾肯(Howard Aiken)——第一台真空管电子计算机的设计师之一曾经感叹,如果巴贝奇活到今天,自己一定会失业。巴贝奇绝不是一个狂想家,或是预言家。他从双重意义上都没有超越自己所处的历史局限:其设计符合维多利亚时代工业技术所能达到的范围;其构思没能得到政府更多经费的支持。试想,如果上世纪60年代没有美苏间的太空竞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在没有经费支撑时恐怕也只是空谈。这一对比再次凸显了巴贝奇所处的时代特性,专业化的科学虽然发展迅猛,但尚处于萌芽阶段。不过,他不可谓不是一位伟大的先驱者,网络时代的今天,他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对计算机程序构想的前瞻性仍然令人震撼。巴贝奇以及和他同时代的科学家们生活在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他们既是时代局限性的产物,也作为科学从兴趣走向专业的见证者与推动者,成为了照亮未来的灯火。参考资料Babbage,Charles. Reflections on the Decline of Science in England and on Some of Its Causes1830Enros,Philip C. “The Analytical Society(1812-1813): Precursor of the Renewal of Cambridge Mathematics.” Historia Mathematics 10 (1983)Synder,Laura J. The Philosophical Breakfast Club: Four Remarkable Friends Who Transformed Science and Changed the World. Broadway Books, 2012柯遵科“英国科学促进会的创建”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第三期浦根祥、钱卉 “查尔斯·巴贝奇——计算机史上被误判的先驱者”自然辩证法通讯,第十八卷第101期张志群“计算机先驱者巴贝奇”自然杂志Vol.21,2
- 周世宗:仅在位6年,为何被视为“五代第一明君”,堪比秦皇汉武
- 吴氏|刘备死后11年,他的老婆吴氏,引爆一场“皇室丑闻”,诸葛亮都看不下去
- 奉劝养花新手,用这4样“肥料”,要早点学会甄别”针对目标“
- 想让铁线莲变成“巨无霸”,就要未雨绸缪,否则一场空
- 罗贯中|三国隐居的“第一人”,诸葛亮都要求见,罗贯中却不爱提及
- 唐高宗为何要把亲妹葬到“皇后陵”?专家研究壁画感慨:一言难尽
- 古人为什么一定要选在“午时三刻”执行死刑呢?
- 广西!明天气温“大转变”!广西各地的气温将迎来下列变化
- 中国古代的“典妻”和“质妻”
- 孔子|【新知】“说出吾名,吓汝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