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西夏梁后“去汉复蕃”:主观上的“蕃性”拯救,客观上的自取灭亡( 三 )


西夏|西夏梁后“去汉复蕃”:主观上的“蕃性”拯救,客观上的自取灭亡
文章插图
梁氏复蕃后的“主客观”差距(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西夏复蕃性,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回到了李元昊所谓“战斗为务”的时代感。自熙宁元年起,梁皇后的族弟,在拱化年间被夏毅宗任为家相的梁乙埋,接连出击,骚扰、掠夺,攻城北宋的熙河路、秦凤路、环庆路等各大重要交界地带,动辄是小型数千人的边境摩擦,大型的情况下,都能发动数十万人进攻北宋,如熙宁三年的八月,梁乙埋带领号称三十万军队入侵环庆路的大顺城,这一次战争可以说是举国之力,规模庞大!在梁乙埋出征的背后,指挥着他的则是梁皇后以及当时的皇后幕僚罔萌讹,他们形成的“指挥—攻击”对宋战争模式,其实也代表着党项贵族们的一种意志。因为当年李继迁和李元昊,都是孜孜不倦地进攻北宋,从而获得地位,也因为如此,西北党项尊李元昊为神圣者。那么梁氏母权集团这一行为意义,自然是既讨好了西夏大部分统治阶级,也同样间接稳固地位。梁氏集团执掌西夏超纲这十数年的过程中,也可以理解为“梁氏集团把国内政治矛盾”转化为了“对北宋的战争矛盾”,他们以战争获得西夏高层好感、支持!那么这一系列主观“感觉良好”,难道真的来源于西夏“复蕃”后的顺遂吗?其实不然,且与之相反,梁氏恶化了与北宋神宗的关系后,不仅战事上胜负均半,没有获得想象中的胜利,除了战争之外,物资匮乏的西夏,被宋神宗掐断了南北贸易的通道,西夏已经进入绝境!客观现实熙宁元年五月、七月,西夏先后攻击了北宋的甘谷城(筚篥城),两次结果俱是惨淡而归。先是第一次,西夏将领轻敌,虽久攻不下,却嘲讽甘谷城守城人少,于是在离开前还书信给守将杨文广:“当白国主,以数万精骑逐汝也。”。可第二次甘谷城之战,即便梁乙埋做好了埋伏准备,带着以数倍甘谷城的兵马,却还是因为地形的缘故,被北宋军队绝杀。守约以五百人逆战,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注射,强酋战死者数人,遂却。——《西夏书事》甘谷城两次失利,也并没有阻止梁氏的脚步,在同年十二月,梁乙埋伏兵于葫芦河,想要偷袭在熙宁寨开耕的北宋军民。可奇兵未成、反被北宋西北军吓得溃败“皆惊溃,所属洛勒缓等七族悉为官军所破。”而这几场主要战争,也只是熙宁开年的一部分,在熙宁元年到元丰三年的这十三年间,西夏以梁乙埋为首的对宋战争十分之多,但成功的却是很少。如熙宁三年,夺绥州之战:“遣兵筑八堡于绥德城,延州官兵攻之,诸堡溃。”再如熙宁四年的罗兀城之败:“都枢密使哆腊战于马户川,败绩,弃罗兀城走。”熙宁五年七月的武胜城之败:“攻西蕃武胜城,与秦、凤官军战,大败。”直到了元丰四年的“灵州之战”以及“永乐之战”,虽说西夏取得了结果上的胜利,可在实际上,累年积月的出战,且胜负平均,没有实际收获的西夏已经伤筋动骨。其根源还在于,北宋当朝对其实行的“贸易封锁”,这也是梁氏和北宋撕破脸皮的代价!北宋的贸易封锁夏毅宗朝,之所以如此殷勤地献媚于宋神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祈求北宋“互通边境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