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贱役不贱:支撑清代衙门临时工腰包的“五路财神”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豫西八大碗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白天审案抓贼,夜晚打家劫舍,鲜为人知的清代衙役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官吏”一词就是指所有的朝廷公职人员。但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官与吏是两个相似但绝不对等的职业分工。简单地说:首先身份、地位不同。官就是官,是由朝廷任命,代表朝廷行使职权的地方或者部门负责人,属于上等人;吏是为官员行使职权服务的工作人员,没有决策权,唯有一丝不苟执行好“官”的命令,属于下等人。其次是命运和归宿不同。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员特别是地方官员一般有任期限制,任期满了自然会升迁到上级衙门,或者调任到其他地方。官员因为年龄、健康等原因致仕(退休)之后,虽说不同朝代的退休制度有差异,但基本上有养老保障。
地方|贱役不贱:支撑清代衙门临时工腰包的“五路财神”
文章插图
但吏特别是那些在地方府衙工作的,一般情况是“扎根地方”,不会有调任等流动机会的,用清代学者阮葵生在《茶余客话》里的话说就是“吏则土著世守”。除非是极个别具备特殊技能,与官员的关系特别密切的,就会出现“吏随官走”的情形。例如在电视剧《包青天》里,公孙策就是因为刀笔娴熟、精通法令、精研医道等原因被包拯赞誉为自己的“文胆智囊”,终身跟随包拯,不论包拯是县令还是知府。吏在退休之后也没有俸禄等用以养老的经济保障。在很多古装电视剧里,经常会看到“吏”的身影:那些手持“水火无情棍”,站立在衙门大堂两侧,官老爷升堂问案的时候“喊堂威”,打板子、施刑具的人,就被称之为衙役或者衙差。这些衙差其实也是分类别、等级的,专门负责侦查案件、抓捕人犯、剿匪擒贼的,叫做捕快(原来是分为捕手和快手的,后来合成捕快)。捕快的头子叫做捕头或班头,最下等的干粗活、脏活、累活的叫做皂隶。负责看门守院、送迎通报的,叫做“门子”,《红楼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里,那个为贾雨村出谋划策的人,其身份就是门子;负责送信、传令的叫“快役”,负责看守监狱的叫“禁足”,俗称“监禁子”;负责抄抄写写、整理文案、代写信函的,类似今天的党政机关秘书的,叫做“书办”;负责查勘凶案现场、勘验尸体的,叫做“仵作”。
地方|贱役不贱:支撑清代衙门临时工腰包的“五路财神”
文章插图
距离官老爷最近,位置也最为显赫的当属“师爷”。一般情况下,师爷也有分工,负责一个衙门的钱粮税收的计算、收缴、账目的叫“钱粮师爷”,负责刑名、牢狱的叫“刑名师爷”。师爷在所有的“吏”里面算是最高级的,因为师爷一般是一些不第秀才从事,这些人通文墨、擅文辞,属于“文化人”。而且师爷也多半精通朝廷法令、熟悉官场规则和人情世故,有一定的韬略和计谋,经常会替“官老爷”想办法、解难题,所以属于官员的“智囊”,是一个衙门里“虽没有权力,但距离权力最近”的人。高级也罢,低级也罢,在普通老百姓眼里,这些人都是令人敬畏的“官爷”。但在古代的官僚体系,特别是官员们的眼里,“吏”都是低贱的,属于“贱吏”甚至“贱役”。例如曾国藩曾经在给祖父的书信里就说:“卑官小吏,尤多危机。每见佐杂未秩,下场鲜有好者”。曾国藩所说的“小吏”“佐杂未秩”就是指衙门里衙役等“吏”,这些人的“危机”和“下场仙游好者”,一方面是官场上风云变幻、祸福莫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的双重身份:见官则跪,是仰人鼻息、委曲求全、奴颜婢膝的奴才,在百姓面前,他们则是仗势欺人、作威作福的“老爷”;官员有需要时,他们是执行者、爪牙、帮凶,一旦有了祸事,他们则首当其冲成为替罪羊、背锅侠,毫无抗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