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紫色丝绸:是否是压垮拜占庭帝国的“最后稻草”?

公元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不仅大费周折的开辟新丝路,而且在国内动用国家力量对丝绸业实行垄断经营,那么这是否也说明丝绸业在拜占庭的社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呢?它是否又是拜占庭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对拜占庭社会的影响又是如何集中体现的呢?

丝绸|紫色丝绸:是否是压垮拜占庭帝国的“最后稻草”?
文章插图
一、丝绸业在公元6世纪拜占庭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
拜占庭作为中央集权的专制帝国,其主要经济成分是农业,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帝国收入的95%来自于土地的税收,农业是帝国、教会和个人财富的基础。
拜占庭社会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自耕小农,他们生活水平很低,4年或5年的报酬仅为一两个索里达,而当时一件丝绸成衣的最低价格是7.5索里达,因此,拜占庭的小农阶层不是丝绸贸易的对象和丝绸消费群体。
同时从事丝绸业的工匠也较为贫困,他们平时所穿的衣服主要是由亚麻、羊毛织成的,丝绸的消费对象主要是皇室、教会、军队、贵族、富商和各行省有财有势的地主。鉴于此,拜占庭的丝绸贸易主要集中在极少数的像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安条克等统治阶层集中居住的大城市。

丝绸|紫色丝绸:是否是压垮拜占庭帝国的“最后稻草”?
文章插图
除了上述三座大城市外,在帝国东部还有30多座拥有市民1万人到7万5千人之多的中型城市,这些城市的收入几乎全部是来自农村,他们的主要的经济职能是把从农业中获得的利益转化成金钱,供给国家和富人来消费。其他大多是城镇,平均人口大约是在1000人左右,这些城镇主要被当作税收征集的中心,军事堡垒和当地农产品交换的市场。
由于拜占庭帝国对丝绸业的严格控制,这些城市基本上无法发展丝绸业。富裕市民和教俗上层人士如果要获得丝绸,要到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安条克等城市购买。
拜占庭处于地中海商业贸易的中心,其远程和近程贸易活动一直比较活跃,其中包括各行省向中央的贡赋贸易,除满足权贵对奢侈品的需求外,当然还包括维持城市市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其中远程长途贸易的意义较为重大,因为远程贸易不仅是满足少数中心城市的需要,而且也实现了不同地域之间特色商品的互换,如拜占庭帝国腹地的希腊商人不仅向北非销售葡萄酒、橄榄油和陶器等,同时又将埃及尼罗河流域的粮食和纸草等产品大量地运回到君士坦丁堡和帝国各处进行销售。

丝绸|紫色丝绸:是否是压垮拜占庭帝国的“最后稻草”?
文章插图
以丝绸为代表的手工业成品贸易则为拜占庭帝国换回了铁器、谷物、羊毛等原材料。虽然拜占庭帝国能够控制国内的丝绸业,但对跨国界、种类繁多的商品贸易,则主要采取委托私人经营的方式,帝国通过对进出口产品征收12.5%的重税来获利。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乐于从事长途的转运贸易。例如,当普罗柯比被贝利撒留派往西西里从事情报侦察活动时,遇到了一些少年时代的朋友,他们都在西那库斯经商;又如有的叙利亚和犹太的商人就在西欧经营丝绸等东方商品;甚至印度的贸易中心—古托尔城的商人也曾经在公元585年来到叙利亚,受到当地居民夹道欢迎。其中犹太的商人较有组织性,他们分为陆地商人和海路贸易商人两类。前者包括许多在乡村集市里穿梭的小贩,后者中的大部分人拥有数目不等的商船,具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