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巢|面对乌巢被劫,袁绍应该如何选择?其实是资本家和企业家的区别( 二 )
文章插图
在偷袭乌巢一战中,我们站在袁绍的角度,可以算这么一笔账:最好结果:攻破曹操本营,乌巢也得以守住,可以长驱直入许昌,曹操从此成为丧家之犬。一般结果:虽然攻破曹操本营,但是乌巢也失守,粮草尽失。但可以夺取曹军粮草,并劫掠许昌周边解决短期粮草问题,与此同时从后方立刻重新输送粮草。最坏结果:乌巢失守,曹操本营也没有攻破。粮草尽失下,只能暂时撤军,等后方粮草运到后再重整旗鼓。最好结果:即保住乌巢粮草,也消灭了曹军偷袭的部队。一般结果:粮草被毁,但是消灭了曹军精锐;或者打退曹军,粮草保住。最坏结果:粮草被毁,曹军也安然脱身。
文章插图
显然如果以资本家的角度,简单的从利益考虑,前者高风险同样也代表着高收益,可能一举击溃曹军,取得胜利。而后者最多消灭数千的曹军,然后大概率维持现状,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可能还会出现粮草被毁,曹军也没消灭的最坏情况。所以如果抛去我们事后诸葛亮的身份,站在当时的角度,怎么看都是选择进攻曹营更划算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引用过英国评论家邓宁格的话:“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没错,选择前者正是有着一本万利,足以让人不惧怕任何的危险的利润,即使是多谋少断的袁绍,也难得的为此果断了一回。甚至他还耍了一个小聪明,派出一队轻骑援助乌巢,万一运气好,即攻破了曹营,也守住了乌巢,还顺便擒住了曹操呢?但是资本家盲目追逐利益的过程中,有着最大的弊端就是选择性忽视风险。无论是进攻曹营,还是驰援乌巢,两个方案最大的风险,就是万一乌巢真的被劫了这么办?乌巢被劫后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显然资本家思维,或者直接说我们普通人的赌徒思维,会选择忽视或者刻意弱化风险发生的后果,直到最后怪罪于“墨菲定律”。注: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指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文章插图
人们往往会感叹事与愿违,但实际其实是利润蒙蔽了双眼,忽视了正在发生的危险。这种情况即使在现代,依然在炒房、股票、期货等金融领域中经常发生,我们总是愿意相信上涨,而否定一切下跌的可能,从而一直扮演着袁绍的角色。相反来说,企业家的思维,更重视的是杜绝任何风险发现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偷袭乌巢,看上去同样是一场冒险的赌博,而他却获得了胜利,这并不是因为运气。我们同样可以算这么一笔账,在偷袭乌巢之前,从长远考虑,双方都陷入了持久战,但是袁绍在资源上存在着优势,如果没有转机的出现,现状之下一定是曹操方先崩溃。不过在这之前,曹操曾经袭击过一次袁绍的运粮队,使得袁军短时间内处在了和曹军一样的缺粮境地。所以这时候对曹操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和袁绍的情况相反,如果曹操放弃了,无论未来如何反展,都会是失败的结局。而如果选择偷袭,最坏的结果就是被袁绍吃掉这五千的精兵(当然了,如果曹操自己被乱军杀了,就万事皆休,一了百了了),但不管怎么发展结局都不会比继续僵持下去更差。
- 武者|武者天称帝后面对百官刁难,她只用了一首诗便让全朝大臣心服口服
- 封神演义3大刺客,面对气运未尽的商纣王,谁更有可能行刺成功?
- 赵匡胤驾崩留下24岁皇后,赵光义面对貌美嫂子,他都做了什么?
- 人民战争|清朝末年,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 清王朝为什么不敢发动人民战争?
- 面对韩信,刘邦有点“慌”,君主与权臣斗智斗勇,直接点不好吗?
- 西拉米危机四伏,回宫殿见不到提帮功,独自面对王后贵妃两大对手
- 不幸消息传来!全国所有退休人将面对这残酷现实!大家该警醒了
- 不幸消息传来!全国所有退休人将面对这残酷现实!大家该警醒了!
- 赵国|为什么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唯可以在正面对抗秦国的国家
- 赵国巅峰时期国土有多大?看完才知:难怪只有赵国能正面对抗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