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韩信,刘邦有点“慌”,君主与权臣斗智斗勇,直接点不好吗?

文|颜小二述哲文
在《旧唐书·魏徵传》中记录着李世民的一句话:“以史为镜 ,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 可以明得失 。 ”
在我国历史上 , 朝堂之上并不是只有大臣之间存在斗争 , 许多时候 , 君与臣间也会形成“较量”局面 。 有的朋友可能会疑惑 , 君主高高在上 , 一句话就可以要了一个人的性命 , 为何还要大费周章与“权臣”斗智斗勇?在我看来 , 答案就藏在开头李世民的那句话中 。
首先 , 过去的历史告诉后世历代君王 , 权臣不是那么“好杀”的 。 权臣的背后 , 有庞大的势力支撑 , 君主要拿走权臣的性命 , 考量的不止是“势力强弱” , 还有权臣对整个王朝兴衰发展的“作用” 。

面对韩信,刘邦有点“慌”,君主与权臣斗智斗勇,直接点不好吗?
文章图片
人才 , 是不好得的 , 于此 , 对于某些脚跟未站稳的君主来说 , 即便这个人是让自己万分忌惮的权臣 , 也需“珍惜” , 如吕不韦与秦始皇 。
其次 , 君主是天下人表率 , 越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 做事情便越是需要理由 , 更何况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 所以 , 对于权臣的“命” , 君主想拿走 , 也得在天时地利人和下 , 有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 。

面对韩信,刘邦有点“慌”,君主与权臣斗智斗勇,直接点不好吗?
文章图片
下面 , 我们分别拿李世民和秦琼的例子 , 以及刘邦和韩信的例子 , 来谈一谈君王与权臣之间的“爱恨纠葛” 。
1、君王与权臣之间的“模范”相处模式:李世民与秦琼
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 , 他随父亲东征西讨 , 结束了隋朝乱世 , 建立大唐朝 , 而唐朝也在李世民的贤明治理下渐渐变得繁荣且强大 。
李世民之贤 , 除了显示在他于治国上的勤勉以外 , 还得益于他能很好地处理自己与“权臣”之间的关系 。
所谓权臣 , 这类臣子的背后要么有强大的利益集团 , 要么就是手握重兵 , 对君主造成威胁 , 抑或者是功高盖主 。
而一路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建立大唐的秦琼 , 不仅手握重兵 , 同时也是“丰功伟绩”的开国大将 。

面对韩信,刘邦有点“慌”,君主与权臣斗智斗勇,直接点不好吗?
文章图片
对于李世民来说 , 秦琼是妥妥的“权臣”无疑 。
但历史上的李世民相当信任秦琼 , 一点没有“狡兔死 , 走狗烹”的意思 。
在颜小二看来 , 李世民这么放心 , 并不是因为他相信“人性” , 一来是源于李世民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 二来是因为有“制度”作基本保证 。
秦琼善战 , 李世民难道不是一位强大的将领吗?在带兵打仗上 , 李世民不输秦琼 。 所以 , 于才能上 , 李世民没有什么好忌惮秦琼的 。

面对韩信,刘邦有点“慌”,君主与权臣斗智斗勇,直接点不好吗?
文章图片
同时 , 唐朝有一个叫“府兵制”的制度 , 可以很好地制衡手握兵权的大将或权臣 。 这种制度之下 , 形成地方集权的概率很小 , 各地、各方兵力分散相对均衡 , 一旦某位权臣“拥兵自重” , 这位权臣就会被李世民借着“府兵制”除掉 。
也就是说 , 李世民“放心”秦琼 , 从感情方面来看 , 自然有对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的信赖 , 另一方 , 除了对自己能力的绝对自信外 , 也因为“府兵制”的存在 。 因为“府兵制” , 秦琼一来在各方兵力相互制衡的情况下难以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 二来这制度也算是个“警戒线” , 时刻提醒着手握重权的“权臣”们 , 守住红线 , 才能守住权力 。
于此 , 李世民可谓高明!

面对韩信,刘邦有点“慌”,君主与权臣斗智斗勇,直接点不好吗?
文章图片
而李世民与秦琼的相处模式 , 在颜小二心里 , 实在是君王与权臣之间的“模范相处模式” , 必须点个赞 。
2、刘邦与韩信之间的“爱恨纠葛”
说起汉朝开国的那段历史 , 以及韩信之死 , 颜小二其实是有点惋惜的 , 曾经“势不叛汉”的韩信 , 最后却以“谋反”罪名被吕后处死 , 叫人唏嘘 。

面对韩信,刘邦有点“慌”,君主与权臣斗智斗勇,直接点不好吗?
文章图片
韩信 , 典型的功高盖主 , 同时他的能力强得有点吓人 , 他一出现就扭转楚汉局面 。
韩信可以说是将刘邦送上王位的那个“中流砥柱” 。
因为功绩过大 , 刘邦在时局平定以后不对韩信“好一点” , 都说不过去 。 甚至口口相传中还有这样的说法 , 说当年刘邦许诺韩信 , 只要他顶天立地于汉土 , 绝不加兵刃于身 。
可是当真的一切都平静的时候、该论功行赏的时候 , 刘邦却“有点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