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时代,深挖奥运营销背后的品牌传播形态


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时代,深挖奥运营销背后的品牌传播形态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新熵,作者 | 白芨,编辑 | 明非
北京时间2021年7月23日,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约一年后,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日本东京召开。
这不仅意味着竞技体育从业者的战斗打响,在此之前,品牌营销与传播媒介的战斗已经提前打响。其中,新浪、搜狐、腾讯等传统PC门户,以及微博、知乎、B站、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均推出了奥运相关专题,一场围绕顶尖体育赛事的传媒战争正在拉开序幕。
对于传播媒介而言,在当下零散、碎片化的内容时代,如何将奥运会的魅力完整向用户传递,是一项极大挑战。当用户对于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件传播与评价的主体,更多分散的阅读偏好在市场中形成,意味着新媒体平台需要超越以往的集中整合能力,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如果对不同形态媒介的特点归纳总结,可以发现的是,越是强调碎片化分发的媒体形态,就越是与重大公共事件的传播需求发生冲突。在奥运会这样一场顶级竞技体育赛事面前,这一特征表现得尤其明显。
去中心化时代大众传播正在向去中心化时代演进。
在一次演讲中,人民大学教授翟东升对此形容为:随着大众传播正态分布的崩塌,内容消费者从正态分布的中间,进入一个个的鼓包,如“只喜欢一个娘娘腔的小伙子,只喜欢跑步内容等。”而中间的巨大用户共识消失了。
在众多新媒体产品中,短视频是去中心化分发的代表产物。腾讯潜望在《抖音内幕:时间熔炉的诞生》中描述了一个狂热的时代——短视频作者余兆和上传搞笑类“蹦迪”视频,每晚涨粉数十万,三个月粉丝超过2000万人,并以一己之力将“好嗨哟”推至网红流行语行列。
另一方面,在网红孵化机构看来,大多数抖音网红的生命周期,仅有半年甚至两三个月,这是一件很残酷的事。
背后则是短视频的特有优势。短视频通过抓住用户的碎片化娱乐时间,以高频的泛娱乐内容施加感官刺激。单内容大屏展示,削弱进度条跳转功能,以及feed流持续推荐的设置,使单个短内容的展示更加完整,最终形成Kill Time的效果。算法标签的存在,则尽可能保障用户不会刷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
但在短视频满足细分用户兴趣的收益背后,也必然要承担代价。
大众传播从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时代,用户对传播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观点也呈现多元化,但热门公众事件的舆论场效应是逐步递增的。
例如,在非典肺炎时期,由于传统媒体分发信息能力的滞缓,公众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取科普、求助、辟谣等内容;而在新冠肺炎时期,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及谣言的辟谣往往在数小时内发布并向全体用户分发,背后是新媒体对公共事件传播的推动效果。
而在推荐算法推动下的短视频时代,传播媒介越来越表现出与重大公众事件传播不适配的特点。
例如,近期结束的欧洲杯、美洲杯等赛况,在各个媒体平台均是头条级别的内容,而在短视频平台,用户仍然只接受与往常近似的颜值、搞笑、萌宠、美食等兴趣类内容。
有球迷用户将短视频平台形容为“足球的荒漠”,原因在于,通过短视频平台找到相关内容以及与自己相同的爱好者,较其它媒体平台的难度明显大得多。
而在短视频产品高频多巴胺刺激的要求下,平台难以对热门公共事件做出完整表达。短视频用户大多有这样的体验——竞技体育赛事只有片段剪辑,热点社会新闻只有附带浓厚情绪的结论。
究其原因,在单个内容消耗过多时间,意味着与feed流产品特点相冲突,以及部分习惯于“浅阅读”用户的流失。
这也能解释前述网红红利期短暂的原因——短视频产品形态需要不断求新求变,以实现对推荐内容的换血。对更新刺激点的追求,限制了用户对单一内容的沉浸。
在调动用户的能力上,短视频表现出优异的调动用户创作欲望的能力。但与社交媒体不同的是,短视频擅长调动去中心化的,用户在颜值类、创意类内容的参与欲望,而非中心化的热点分发中,用户对同一内容的讨论、分析。而类似的氛围难以形成,相关事件自然也就缺乏用户参与的合力。由于算法淘汰了用户不感兴趣的内容,短视频的评论区往往呈现“正面评论一边倒”的特点。
如果复盘短视频的产品特点会发现,短视频在从编辑分发向算法分发转型的过程中,对用户进行了放权,通过牺牲平台主导能力换取更强的用户覆盖能力,例如,算法分发的鼻祖今日头条自身并不从事内容生产,而是聚焦于对媒体内容分发能力的革新。而对公共事件的舆论场塑造,需要平台进行针对性地整合推动,这无疑与短视频产品“放权+用户主导”的思路形成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