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李伟:打破金融对民企的歧视,深化中国经济改革


要问中国的经济改革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 估计大家会七嘴八舌的议论一番 , 但达成一致意见的几率不大 。 不过民营企业的崛起肯定包含在内 , 这点基本不会有什么异议 。 甚至可以说 , 在一定程度上 , 中国的经济改革就是国有部门不断“缩水” , 民营部门逐渐“成长”的过程 。 然而 , 这一进程在近些年来受到了挑战 , 这一点在今年的《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中也有显现 。
今年的中国500强榜单显示 , 在排名前20位的企业中 , 有15家是国有企业(这里的国企指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 下同) , 只有5家是非国有企业 。 在最赚钱(只衡量利润的多少)的40家公司中 , 民营企业占据四分之一 , 其余均是国企 。 但在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40家公司中 , 情况有了变化 。 在这40家公司中 , 民营企业大概占据了四分之三 。 在前10名中 , 只有贵州茅台明显是国企 。 这些数据给了我们这样一副图景:国企在中国规模大、赚钱多 , 但效率并不高 。
在一个经济体里 , 企业之间的效率不同意味着资源的配置尚有改善的余地 。 假如资源能够从效率较低的企业流出 , 再被重新配置到效率较高的企业 , 那么整个经济体的效率就可以得到提升 。 这种提升效率的资源再配置 , 一般会在比较有效的市场环境里由“无形的手”来完成 , 毕竟资源 , 无论是资本还是人力都是逐利的 , 都会选择“往高处走” 。 比如 , 打工的收入要比务农高 , 很多农民不远万里来到城里 , 加入城镇里各行各业的就业大军 。 中国的人均收入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快速上升 , 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也因此得以显著提升 。
然而近期我们发现有些资源虽然在重新配置 , 但方向却是反的:资源正在源源不断地从高效部门流向低效部门 , 而且力度越来越大 。 2019年 ,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发布报告指出 , 在2012年之后 , 中国的信贷开始大规模流向国有企业 , 而非民营企业 。 (图表1)
图表 1
全要素生产率|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李伟:打破金融对民企的歧视,深化中国经济改革
本文插图
我们知道 , 经济想要取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效率 , 用更少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证明 , 让效率更高的民企去取代效率更低的国企 , 这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 是取得经济增长的不二选择 。 前文的分析也让我们看到国有企业在规模上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 但民营企业在效率上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 从回报率的角度上说 , 谁的效率越高 , 谁就越能够为投资者创造高额回报 。 在市场上 , 这样的企业理应获得更多的资金 , 这种局面就是“良币驱逐劣币” , 是一种健康的发展模式 。 但我们目前看到的却是相反的发展情况 , 珍贵的信贷资源没有流向效率更高的部门 , 而是流向了效率更低的部门 。 国企获得了大量的资金 , 却没有能力创造相应的价值 , 这是一种资源的错配 。 说的严重一些 , 对中国经济来言 , 这是一种大出血 , 假如不能及时制止的话 , 将来所带来的在经济金融上的风险都是不可小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