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进化论|突破瓶颈,苏州不甘只做“最强地级市”( 三 )


事实上 , 改变传统开发区模式 , 被认为是其在新条件下发展的关键 。 高端制造业早已告别过去效率至上、规模优先的发展模式 , 相反 , 对人才的高需求带来了对环境、配套的高需求 。 不少苏州工业园区的后继者均开始探索 , 向城区转变 。
亦有人对比深圳、苏州两座城市 。 苏州沿袭了新加坡“政府集中力量办事”的风格 , 工业园随处可见政府管理痕迹;而深圳则以香港为模版 , 更倾向于让市场发挥作用 。 在现有情况下 , 苏州需要走向融合 。
蓝绍敏提出 , “苏州有两个标杆 , 一个是总投资不能低于深圳 , 另一个就是制造业投资要达到深圳的两倍以上”;“消费互联网看杭州 , 工业互联网看苏州” , 谱写新的“苏杭双城记” 。
面对早早起步的深圳、杭州两市 , 苏州不甘落后 。
“内部再分工”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或许将推动苏州走向转型、发力超越 。
2010年 ,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在上海开展推介活动 , 主题为把苏州工业园区打造为“非凡城市” 。 这个被称为“二次创业”的做法 , 目的在于将工业园区改造为产业新城 。
而在更早出炉的《苏州工业园区(苏州东部新城)分区规划(2008~2020)》中 , 提出将在园区打造苏州市的中央商务区和重要的城市服务中心 , 探索园区走向工业区与新城区相结合的综合功能区 。
城市进化论|突破瓶颈,苏州不甘只做“最强地级市”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摄图网
问题是 , 如何让城市“生长”出服务功能?
在很多人眼中 , 在发达的县域经济下 , “小马拉大车”的苏州缺乏能够支撑起城区功能的市中心 。 这导致的一个结果是 , 服务业总部经济难以找到容身之所——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此前指出 , 总部经济一般会在国际性大都市繁荣 , 以此降低融资、市场营销等成本 。
与上海相邻的区位优势 , 为苏州输出源源不断的制造业发展机会 , 也同时在服务业上形成了对资源的集聚效应 。
刘志彪认为 , 苏州要与上海实现分工 。 苏州的优势在于发达的制造业 , 需要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 , 所以无论是客户还是市场需求 , 苏州发展总部经济都有自己的优势 。
一种直接的做法是 , 通过延伸上下游产业和价值链条 , 承接上海在生产服务功能上的转移溢出 。 从趋势上看 , 苏州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相靠拢、融合发展 , 前端的工业设计、中端的供应链管理、后端的现代物流业 , 都在围绕先进制造业提供服务 。 这也是苏州与上海形成错位竞争的重要筹码 。
苏州市统计局发布的一份报告提出 , 苏州要实现“内部再分工” , 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 , 实现在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通过功能链不同区段的再分工进行合作 , 实现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