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你第一个想起的是啥?

當然是「中文象形字」,但卻不是大家在「白話文」裏所書寫的「中文象形字」,而是能臻其思想頂端的「中文象形字」。
認真說來,「白話文」矯正的是「八股」造肆,而「佛經語言」矯正的是「賦辭」泛濫。然而「佛經語言」在翻譯「梵文佛典」的時候,亦受「梵文敘述」的影響,而後將這麼一個有著「梵文」背景的「中文敘述」傳入了「唐宋」,而有「唐詩宋詞」之精微,應是矯正冗長「賦辭」的反彈,是「文字敘述」於其內部的一個自化、調整的過程。其間由魏晉南北朝到宋末,大約歷經了一千年。
這是歷史規律,大致不誤。那麼民初以降的「白話文運動」,將在未來的歷史上產生甚麼影響呢?這是個大哉問。依目前的發展來看,「白話文」將有兩個可能的驅動。其一、持續「白話文」的驅動,中文象形字經由簡化異化、拉丁化,音韻造肆,中文的「形音義」最後必然只賸下音韻,而後經由另一場「文字革命運動」,中文將與越南文或韓文的下場一樣,目前的「互聯網」則助紂為虐,所以中文之存活並不樂觀,以當今在「」上探索「音韻」的欄目來看,可見端倪。
其二、逆轉「白話文」驅動,使文字敘述精緻化,期盼文字敘述能在其內部產生歷史上「唐詩宋詞」的矯正效果。但這裏面有一個尷尬,「佛經語言」影響「唐詩宋詞」乃至「宋明理學」,皆因思想能夠融會,所以在「思想操控文字,文字承載思想」的交互轇轕下,「文字與思想」可以融會得天衣無縫。這個驅動以目前的跡象來觀察卻不樂觀。其因即民初以降的中國哲學思想發展全面西化,不止令西方「敘述邏輯」長驅直入於一切「中文敘述」,連中國本具的「彌綸」哲學思想也在「二分法」的衝擊下,支離破碎,所以逆轉這一次的「中文敘述」很艱難,必須整個將「中文敘述」放棄,而直涉「文字」,而且必須將行之有年的「音韻」放棄,直截「入文字圖符」,是曰「入文字門」,以論「象學」,最後讓「象學」回歸「無象」,則中國哲學思想如探囊取物,是曰「象學無象」。

■网友的回复
民族自豪感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传统文化,但我觉得它包含了太多东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底蕴造就了这一分傲气,这是这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力量。
越了解,越热爱。
这句话非常适合用来形容我对于这片土地的感情。
民族自豪感就像一座高塔,它由万民修筑,又作为人们登高望远的支撑。它生于中华,长于中华,又助力中华。


■网友的回复
《易经》,传统文化是以易经为根,为核心的文化,富有生命力。懂了易经,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懂了。

■网友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