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首届彝族女子班教师:我看见 一个个女孩走进课堂走出大凉山( 二 )


清晨,东山乡在鸟鸣声中苏醒。女孩们排成一支队伍,一个男老师跟在队伍中央,和她们一起晨跑。山间小路低洼不平,孩子们脸上满是笑容,跑过蝉鸣蛙噪的炎夏,跑过纷纷落叶的深秋。
一块黑板的迭代
1993年,到了四年级,女子班教学得到了一定成果,政府考虑改善教学条件,将女子班转到了普格县民族中学,金洪英也在那时调到了花山乡中心校,一直任教至今。
29年变迁,崭新的校舍拔地而起,女子班早已结束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但学校仍然书声朗朗,窗明几净。
来到金洪英任教的三年级教室,黑板从挂墙上木板,升级迭代为电子触摸屏。
封面新闻|首届彝族女子班教师:我看见 一个个女孩走进课堂走出大凉山
文章图片
金洪英老师教学生们读课文
“空隙的隙,读四声,来,跟我读——”52岁的金洪英声音有些沙哑,腰上别了一只便携式小蜜蜂扩音器,智能黑板上,多个拼音排在词语上方,一目了然。
讲台下,五十名学生一人一张课桌,戴着红领巾,聚精会神盯着黑板。课桌上整齐排放着文具盒、小学人教版教材,几张卷子零落散于桌面,上面是用红笔批改的“99分”。
封面新闻|首届彝族女子班教师:我看见 一个个女孩走进课堂走出大凉山
文章图片
学生们正在上课
曾经的女子班,一年级时,有学生语文考试只能得30分,到了第二学期,成绩才慢慢提上去。金洪英将现在的成绩册拿出来,学生们的语文成绩是清一色的90多分,甚至有多个满分。
执教近30年,金洪英无数次感慨科技为教育带来的变迁。一块小小的电子屏幕,有教学动画、音频、电影,它从城市蔓延至凉山深处,透过它,学生们看见了山外丰富的世界。
一条教鞭的承接
曾经的女子班,一半女孩因为家庭贫困中途辍学,最终走出大山的,仅有十多名女孩。
1991年至今,金洪英一直站在讲台教书育人,“在民族地区发展教育,本来就是理所应当的。”她是普格县资格最老的一批老师,快30年了,她为凉山哺育了300多名学子,其中,有近200名女学生。从听不懂到考上师范校,8位学生接过了她的教鞭,传承改变学生命运的钥匙。
金洪英坐在崭新的办公室,翻出相册,令她印象最深的,仍是首届女子班学生。她指着画面中第二排中间转头看向一边的女孩,笑着说,“看,这是沙诺,每次考试都是前几名,她是女子班发展得最好的一个。”
封面新闻|首届彝族女子班教师:我看见 一个个女孩走进课堂走出大凉山
文章图片
沙诺在给学生上英语课(2016年10月21日摄)。沙诺1992年就读于东山乡中心学校女子班。新华社采访人员 陈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