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首届彝族女子班教师:我看见 一个个女孩走进课堂走出大凉山


封面新闻|首届彝族女子班教师:我看见 一个个女孩走进课堂走出大凉山
文章图片
现在的东山乡小学
封面新闻“双决”报道组凉山报道
52岁的金洪英老师站在东山乡中心校,望着操场旁边三棵苍天大树,曾经的小树苗现已郁郁葱葱。在新校舍的包围里,这是金洪英唯一还能认出的地方。
1991年,为了解决基础教育薄弱、重男轻女的问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东山乡,开办了大凉山首个“女子班”,金洪英成为第一届女子班老师。
一组《国家相册》的老照片,勾勒出女子班旧时模样。时光荏苒,黑板从挂墙上木板,升级迭代为电子触摸屏,曾经的女子班学生,接过了老师的教鞭,传承改变学生命运的钥匙。
【封面新闻|首届彝族女子班教师:我看见 一个个女孩走进课堂走出大凉山】
封面新闻|首届彝族女子班教师:我看见 一个个女孩走进课堂走出大凉山
文章图片
现在的东山乡学生
如今的学校,49%的学生都是女孩。“真正能改变凉山现状的是教育,通过教育才能改变凉山的穷根。”
一组老照片的记忆
1992年秋天,新华社四川分社摄影采访人员陈燮背着相机和行囊,从成都出发,坐班车、走山路,历时3天,到达大凉山深处的普格县东山乡中心学校。
这是大凉山第一个开办彝族女子班的学校。在校期间,他与老师、孩子们同吃同住,用照片记录下这个彝乡学校的点点滴滴。时隔29年,翻开《国家相册》,女子班的旧时模样映入眼帘。
90年代的东山乡中心校,校舍由一圈干打垒平房合围而成。“叮叮当——”老师敲响一个废旧的汽车轮毂,90名彝族女孩,齐齐涌进泥黄土房。教室内,一块木板当桌子,一块木板当凳子,十多个女孩,穿着彝族小褂,坐成一排,在拥挤的环境里读书。
封面新闻|首届彝族女子班教师:我看见 一个个女孩走进课堂走出大凉山
文章图片
1992年9月,东山乡中心学校女子班老师金洪英背着不到半岁的孩子,给学生们上课。新华社采访人员 陈燮 摄
讲台上,24岁的金洪英老师背着半岁不到的女儿,在木板制成的黑板上,用粉笔一笔一画写下23个声母,24个韵母。
低年级的小姑娘睁大眼睛,不懂汉语的她们,看着这些从未见过的拼音,努力揣摩着老师的话。金洪英用彝语发音对比着,“声母n的发音,和咱们彝语‘牛’很相似,跟着我读……”女孩们扣了扣脑袋,似乎对这个字母亲近了些。
突然间,一只黄狗大摇大摆窜进教室,留下一串爪印,第一排的女孩一边读课文,一边偷瞄这位“不速之客”。
90名彝族女孩,大多来自普格县各个乡村,翻山越岭,带着一学期伙食——5斤酸菜、15斤土豆,徒步20多公里,来到东山乡住读。她们最小的5岁,最大的1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