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智氪调研丨发力智慧楼宇,美的能否破局?( 二 )


美的|智氪调研丨发力智慧楼宇,美的能否破局?
文章插图
图3:美的5大业务板块 数据来源:美的官方,36氪整理
对美的来说,现阶段布局智慧楼宇业务最主要的优势体现为集团软硬兼施的综合能力。
根据36氪的调研,在硬件端,依托于美的在中央空调领域多年的深耕,目前暖通产品形成了以美的、Clivet双品牌为主打,涵盖水机、氟机在内的业内最齐全的暖通产品线;在传统优势业务基础之上,去年10月,美的成立美通能源,12月与菱王电梯达成战略合作,陆续将能源、电梯产品融入到智慧楼宇的整体解决方案中,不断完善楼宇业务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全线布局。
在软件端,2019年,美的将美控智慧建筑拆分为独立经营主体,专注于楼宇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开发和应;2021年,成立楼宇科技研究院,进一步完善楼宇数智化平台的搭建。通过美控和楼宇科技研究院,美的为智慧建筑构建起了完善的神经系统(分别为以楼宇自控系统为代表的自主神经;深耕细分建筑业态弱电智能化业务的周围神经;以及面向使用者体验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业务为代表的中枢神经),赋予建筑思考、协调和感知的能力,助力美的更好地去解决C端和B端用户在楼宇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智能化体验、节能环保、运营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问题。
综合来看,美的在智慧楼宇领域硬件和软件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楼宇注入了更多的“智慧”力量,助力于建筑物本身以及人、建筑、场景之间的协同高效运转。正如美的楼宇科技研究院的孟涛博士所言:“如果将建筑比作一个人,那么暖通空调则是建筑的呼吸系统;菱王电梯是提供物流、人流进出的代谢系统;美通能源则是提供动力的血液系统;最终通过美控和楼宇研究院构成的神经系统,实现对其他各系统活动的调节控制以及全面打通,使智慧建筑变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让其真正成为有温度、可感知、会思考的“生命体”。”
美的|智氪调研丨发力智慧楼宇,美的能否破局?
文章插图
图4:美的智慧楼宇系统 数据来源:美的官方,36氪整理
作为市面上为数不多的本土化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智慧楼宇平台,美的借助软硬件的高效融合,可以实现其他玩家很难达到的协同发展,长期来看,这是美的智慧楼宇业务最稳固的护城河。
智慧楼宇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在引入了人的因素后,必然会深入到对设备本身的改造,算法也必须要和这些实际的硬件设备相结合。也就是说,随着技术和软件系统的不断迭代,各玩家在软的方面的差距将会逐步缩小,而行业发展到后期,真正的壁垒将会变成对重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的综合整合能力。
对于行业内大多数玩家而言,目前设备厂商是否愿意提供开放的软件平台是其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但对美的,作为硬件设备的制造商和品牌商,其自身具有很好的设备基础,在暖通空调、能源、照明、电梯等硬件均有布局,加上美控的楼宇自控系统M-BMS,相当于给整个楼宇业务构建起了硬的壁垒,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叠加一些软的技术、算法和数字化能力,将有望使得美的成为真正能把端到端体验打透的行业玩家。
除此之外,相比于成熟的外资企业,美的的优势则在于数字化能力和本土化的适应性。智慧楼宇的本质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背后仰仗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而基于对数字监管不一样的底层逻辑,中国企业数字化的进程相对比国外企业明显更快。2016年以后,智慧楼宇的发展开始从硬件+软件的智能化向数字化平台下的智慧化迈进,而数字化方面的优势则给本土参与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与此同时,鉴于国内和海外在具体应用场景和商业领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使得国外企业想要实现海外成熟经验的本土化复制难度极大。以智慧医院为例,国外的医院体系和国内完全不同,国外医院基于预约制,每天的病人数量相对固定,同时还有分级诊疗、私人医生等服务,如果把这一套经验照搬回国内,必然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而作为本土企业,美的更了解国内的特色,可以针对具体行业做出快速适应和调整,更加符合国内细分市场的实际需求,开展业务的难度相对较低。
以楼宇为支点,撬动智慧城市智慧楼宇的终局是要更好的实现智慧城市建设。楼宇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和载体,智慧楼宇的规模化和网络化构建将会促进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
当前的美的以智慧楼宇为起点,依靠楼宇业务积累的先进经验逐步向轨道交通、智慧医院、总部级别的办公大楼等更为广泛的概念去延伸;同时,结合集团较为成熟的智慧家居、智慧物流、智慧工厂、智慧园区等其他业务板块,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智慧生态圈,助力其在智慧城市的构建中发光发热。而智慧楼宇、智慧工厂等B端业务能力的不断强化,也为美的打破传统业务天花板,实现多元化业务扩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