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人情月饼”成“甜蜜负担”?莫让中秋月饼“消化”不良( 二 )


——奇葩口味拿来“搞怪”。采访人员调查发现,一些商家为了博眼球,生产销售不符合大众口味的月饼。在某电商平台上,一款售价约60元,包含“韭菜、香菜、辣条、猪大肠”四种口味的搞怪月饼礼盒引发关注。部分消费者表示,购买这款月饼主要是想送给朋友“开个玩笑”。采访人员梳理发现,近年来,月饼口味的推陈出新越走越偏,泡面、酸菜、山楂、螺蛳粉等口味月饼层出不穷。一位餐饮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哗众取宠的做法是继月饼“过度包装”后的又一不良“变种”。口味创新频繁,真正食用者寥寥。
——粗制滥造,最终只能“送”入垃圾桶。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日前对全市大型超市、生产企业、餐饮单位等各环节生产、经营的月饼产品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共监督抽检月饼236批次,其中两批次不合格,最终只能销毁。有业内人士指出,月饼抽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涉及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微生物超标、质量指标不合格和标签不规范等。
少一些人情“买卖” 请把“本色”还给月饼
如今,月饼几乎成为社交工具。受访专家表示,生产商、商家、消费者各方都应理性思考月饼的真正含义,把“本色”还给月饼。
——月饼也可效仿“小份菜”,月饼也能更健康。在践行“光盘行动”、拒绝餐饮浪费的大背景下,不少餐饮企业推出了“小份菜”,月饼也可以通过“变小”来减少浪费。据了解,今年已经有不少月饼做“小”了。有消费者表示,未来月饼生产企业如果能在“减量、减糖、减油”方面做更多尝试,或许会让月饼得到更充分的正向反馈。
——少些人情“买卖”,多些“清爽”交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煜表示,虽然馈赠月饼习俗早已形成,但如今这项习俗却有些变味,从注重情感“异化”为注重形式,礼品功能也被不断放大。
——理性消费,避免浪费。受访专家表示,消费回暖后的首个中秋节,不少消费者难免会出现“报复性消费”行为,建议消费者理性消费、避免浪费。从个人来讲要培养节约习惯,从社会来看要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氛围。同时,在购买月饼时,一定要仔细核对各种产品生产细节,以免买到“三无”产品或假冒伪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