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我用1元钱奖励出来个“叛逆娃”,真不想害孩子,千万别这么做
文章插图
作者 | 江小橘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我想,我最希望重新来过的一天应该是3个月前。
那段时间,我疲于加班。
晚上吃完饭,看着在客厅玩玩具的儿子,我忽然想让他帮我做下家务。
于是,我用了最直接的办法,告诉他:
帮我刷一次碗,奖励1元钱;扫一次地,奖励1元钱;擦一次桌子,奖励1元钱……
我想,这不就跟老师奖励小红花一样么?只不过我的奖励更为直观和刺激而已。
果然不出我所料,儿子先是一愣,然后就爽快地答应了。
我也尝到了正面奖励的甜头。
1元钱不算多,换回一个做家务的儿子,值。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事情有点儿不对劲。
他开始和我讨价还价:
“妈妈,我今天收拾自己的玩具了,是不是可以奖励我1元钱?”
“我今天自己洗漱,是不是奖励我1元钱?”
“我今天没看电视,是不是奖励我1元钱?”
……
最可气的是,这些本来就是他应该做到的事情啊。我若不答应,他就开始耍赖,嚷嚷着表现好为什么没有奖励?
直到那时,我才发现,是我用错了奖励的方法。我以为只要有外部激励,就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好。
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事与愿违。
文章插图
怕就怕,没有奖励就不努力
美国教育改革家艾尔菲·科恩曾说,奖励会将本来有趣的事情变得乏味。
这是因为,外部激励本身的行为就是一种“消极暗示”。
邻居家的老二一张嘴就露出上面的小黑牙,还不全是牙,有的牙只剩半截牙根。邻居向我哭诉,孩子小时候吃糖吃多了。
原来,老二一出生就生得弱小。为了鼓励他好好吃饭,奶奶每次都说,“乖孙子,把饭吃完,奖励你一颗糖果。”
久而久之,聪明的老二马上悟出点儿门道来:“我要是想吃糖果,不好好吃饭就是最快的捷径。”
老二越发不肯好好吃饭,饭桌上闹一会儿,答应给糖果了,立马乖乖吃东西。
这还不算什么,狡猾的孩子开始变本加厉起来。
闹得越凶,奶奶给得糖果就越多。
以前1颗糖果就能解决吃饭的问题,现在却要5颗糖果,就像有了耐受性一样。
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承诺的奖赏要越来越多。一旦没有了奖赏,孩子很可能会立马放弃。
不禁想起心理课上,老师分享的那个“老人与小孩”的故事。
一群小孩一直在老人门前踢足球,这让老人很是烦扰。他三番五次提出了自己的请求,都没有什么效果。
直到有一天,他对孩子们说,你们来我门前踢足球吧,我给你们10元钱。
孩子们高兴极了。有球踢有钱赚,何乐不为呢?
孩子们的兴奋劲儿没超过一周,老人说,最近手头儿紧,给你们5块钱来踢球吧。
孩子们心里有些不痛快,说好的10块钱怎么变成5块了,好在还有钱,踢就踢吧。
又过了一周,老人一脸愁容地对孩子们说,从明天开始,我就不能给你们钱踢球了,因为我实在支付不起了。
孩子们一听,一百个不乐意。不给钱了谁还给你踢球?
等到了第二天,老人的门前果然没有了孩子们的身影。不让孩子踢球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原来,外在的物质或金钱奖励很容易第一时间达到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奖赏会慢慢变成一种上瘾行为,一旦停止,很容易被反噬。
文章插图
不恰当的奖励,不如不奖励
有人会说,孩子做得好,当然要奖励,物质奖励一波,争取下次做更好。
这和大多数家长的观点不谋而合,谁还没许诺过,考好了给你买变形金刚或者芭比娃娃之类的话?
实际上,育儿专家张思莱曾说,奖励不当,可能比惩罚还会让孩子消极;
总给物质奖励,孩子有可能会比较“功利”、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做事情,并不有利于成长。
文章插图
就好像背唐诗,如果孩子本身愿意背,他就会想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和背景,充分地想了解它。
而如果靠汉堡包和薯条的诱惑背唐诗,孩子的脑袋里只有食物的欲望,为了得到味蕾的享受,选择死记硬背。
这样带来的效果就是,短期来看,确实起到了激发学习的作用。但是时间久了,学习会越来越没有动力,成绩很可能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究其根本原因,外部奖励实际上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控制型奖励,利用奖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操控,试图让他满足父母的期待。
- 晚睡|怎么让孩子早睡?我用6年才总结出这3个方法,不看亏大了
- 家长|自主入睡就比奶睡好?我用亲身经历,给你讲透这两种睡眠的优缺点
- 早产|28周早产宝宝历险记,医院束手无策,我用爱创造了奇迹
- dd|怎么让孩子早睡?我用6年才总结出这3个方法,不看亏大了
- 宝宝|婴儿霜激素超标,孩子俩月变大头娃:宝宝湿疹,我用过的绿色疗法
- 天后|19周孕妇在医院保胎,3天后不幸“流产”,孕妈给我用了开塞露
- 小女孩|7岁小女孩借给同学1元钱,过了一年还没还,妈妈的做法引人深思
- 妈妈|“妈妈,给我2元钱”3种妈妈不同的回答,决定孩子不同的财富观
- 课程|奇葩家长,吃相太丑,敢用儿子的未来,换15天的课程和2000元钱
- 孩子|怎么让孩子早睡?我用6年才总结出这3个方法,不看亏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