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文人相轻特别严重( 二 )
曹丕第一次用这个词的时候已经解释了 典论 论文 ----曹丕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网友的回复
文人相轻,我的感觉,确实是以其程度之重,而有别于其他人群。 @Uncle Pidan所用曹丕的说法,是对的。我再说几句: 这里的文人,是指写作散文诗歌(后来还包括小说)类文学作品的文人。原因有三:此类东西,难有一个明确的度量标准,如文气、感染力,偏重于感性,不同的人感觉会不一样;抒写的是作者独特的个人体验,沉浸其间,会放大个人的感受,而排斥和不承认他人的感受;这是一种个体劳动,不讲究合作和在合作中去比较,在放大个人感受时,会自视高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不起他人。而他人究竟怎么不行,让相轻者去说,除了轻蔑之外,也未必能谈出多少理由。能流传的,是因为被读者喜爱以及读者在喜爱中分享到其中的见解。当作者的感觉点,和读者能取得更多的一致性时,流传的可能性大。 至于理论论著,历史典籍之类,所立之说,是否成立,考据引证,是否周详,比较易于判断,此类作者,相互之间,会有许多争论甚至攻击,但大多不属相轻的范畴。 有意思的是,对相似现象,还有“同行多嫉妒”一说。所谓嫉妒,是承认他人行,自己赶不上,而产生的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为什么不用“相轻”呢?这是因为,如是生产皮鞋的,孰优孰劣,是否耐穿、舒适度等,一试即知,不行就是不行,容易辨别。所以是”嫉妒“而非”相轻“。 文人用”相轻“,同行用”嫉妒“,是准确的,所以才能为大家认可,代代相袭,沿用至今。
- 与日本文学相比,为啥在中国几乎不能看到韩国文学的书籍
- 为啥侦探推理小说在英美、日本大众文学中很流行,在中国却不是优势类别
- 为啥没有一人一票的萌战?
- 为啥现代人写字时老是不分清“的、地、得”?
- 为啥继《纯黑的噩梦》后,国内柯南剧场版再无消息
- 为啥爱奇艺海贼王更新当日是720p,过几日多了1080p选项
- 为啥西方就做不出像宫崎骏的作品
- 为啥国外改编电影较国内更通俗受欢迎也更容易成功?
- 我一看动画片就会哭,我是指梦工厂,迪士尼,皮克斯那种,无论看几遍都会哭,这是为啥
- 为啥b站上很多推番的视频都要做成英文的